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文化维度看,“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处理国家、组织与个人三者关系的机制,一种社会运作体制,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一种社会建设目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概念上,或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不宜把“公民社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西方现代化之重要成果的狭义的“公民社会”,在实践范围上与我国社会管理所说的“社会”具有部分相关度;公民社会的主要价值理念,在根本方向上与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所需要的价值理念不相符合,只是在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次要目标上具有补充和辅助的借鉴价值;公民社会的价值观的实质精神是公民个体的自由自主价值至上,对于我国社会管理的根本价值观——人民群众整体的“社会”福祉优先是异质的,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是非实质的.  相似文献   

3.
黄元虎 《中国德育》2010,(12):83-86,91
公民价值观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小学品德课程中实施公民价值观教育,旨在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指针,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和命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字,回答了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国家、怎样的社会,培育怎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性价值观,在全社会培育这种德性,要求公民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维立体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设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之魂,破解了公民教育的困境。一、教育目标之困境:公民抑或人民虽然从概念界定上我们可以区分"人民"与"公民",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民教育目标却不断在将青少年教  相似文献   

7.
健全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实现善治的现实基础,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中国公民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即政府始终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对中国实现善治目标有很大影响。当前政府在公民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应该扮演一种“工程师”的角色,一方面要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采取各种手段培育公民社会的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更新观念,立志做“研究型 学习型”教师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总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本课  相似文献   

9.
核心价值观确立对消解社会冲突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发现传统价值观教育的缺陷入手,明确核心价值观确立必须把公民价值教育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个体的价值观教育中分离出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构建公民公共精神,通过符合社会现实的道德教育,发挥道德教育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儒家“敬德保民”的政治价值观、在人格和事业方面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近代追求自由、独立的国家价值观,崇尚博爱、平等的个人价值观,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重要基础和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深入把握其内涵是践行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关键在于行。  相似文献   

11.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讲述的是美国内战以后南方没落贵族艾米丽小姐一生可悲遭遇。处于新旧变革时期的美国南方社会仍保持着男权制的意识形态,并以淑女风范来约束女性。本文试从家庭中父亲的控制、社会的压抑、艾米丽失败的婚姻以及其自身性格角度来解读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揭示了艾米丽的人生悲剧是男权社会压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一般政治理论认为,社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市民社会的成长和发育,因此,这对于中国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市民社会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两型城市创建作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重要载体,加强其机制创新成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将传统的社会组织创新机制,以社会企业的形式融入到两型城市和社会建设中去,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社会企业融入两型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以"建立政府与社会企业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导向,整合社会各方离散力量,转变社会组织经营机制,加强对社会组织经营活动监管,对于符合社会企业资质的社会组织给予政策扶持,重点扶持社会效益大的创业型社会企业,引导某些非赢利组织转为社会企业和鼓励商业企业衍生发展社会企业或者联手社会企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由检察机关作为适格的诉讼主体开展公益诉讼在多数国家的司法实践中,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有大胆的尝试。令人遗憾的是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对于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只是作了宣示性的规定。虽然新修改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有关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对于有关机关的概念和内涵仍然缺乏法律依据。构建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延伸是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延伸。尝试课堂延伸与乡土资源的交融、与社会生活的交融以及与第二课堂的交融,使历史与社会课堂更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价值观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一种导向作用。面对我国传统教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某些错位和现代教育需求与改革发展的压力,现代社会对教育本质回归的需求日益强烈。“三生教育”顺应了这一需求,它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举起引导社会教育价值观念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变迁的旗帜,是现代社会教育价值观念变迁的助推器。因此,“三生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开展综合性人文教育的实践尝试,应走出校园,扩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事纠纷人民调解》是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民调解员方向)核心技能课。在广泛行业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以人民调解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按照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选取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演变为一个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体系,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任务化、实战化”。  相似文献   

18.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涉及到社会道德中的公平正义观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此类矛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社会矛盾,也关系到社会道德问题。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应当重视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公平正义观,正确处理坚持正义与遵守规则的关系,使整个社会沿着理智的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安徽省社会学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学暨2010年学术年会上,以"中国乡村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学术研讨精彩纷呈。论坛上既有社会GDP等新概念亮相,也有对诸如社会政策、社会质量等概念深度而又全新的阐述;学者们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从不同维度去发现当前我国乡村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公民道德滑坡现象,故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弘扬我国传统儒家“仁”的思想精华,对提高公民个体道德修养、培养家庭成员间的亲善感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当政者“仁德”的从政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