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渔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乃至于成为中国古代相当重要的文化符号,而柳宗元的两首著名的渔翁诗正集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或儒或道、时儒时道的渔翁形象,而这种由儒渐道的形象变化与柳宗元坎坷的人生际遇与政治理想的失落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人生论主要有儒、墨、道、法、佛五大流派,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所以本文在探讨的时候,则以儒家为主线,着重阐述它们有关人性问题中的理性,义利问题中的重义,理想问题中的成仁.中国传统人生论在这些问题上都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因此,本文力求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揭示其积极的合理因素,以便我们今天的借鉴与继承  相似文献   

3.
翟玉肖 《文教资料》2007,(25):50-51
苏轼是一位具有丰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文化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并加以有机组合与融会,他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虽仕途坎坷仍持志不改,又由于浸染佛、道的思想而达成外儒内道的和谐,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覃国斌 《广西教育》2012,(33):70-70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体现“礼”、“乐”的和谐统一,是一种以礼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文化,它追求对高尚人格的塑造,对人生理想的激励。  相似文献   

5.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6.
儒之内涵,当以《说文》"儒,柔也"最为根本,但对其理解,似多有未得其义者。察所谓柔,一应指儒者温文柔和的人格修养特征,二指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以礼乐仁义治天下,反对武力霸道。有论者说儒以耶稣比孔子,以犹太教比儒学,立说不可谓不巧妙,但究竟还要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追寻儒学之根,是即周代的师儒教育制度。儒本为王官职守之一,后流为一种社会职业,至孔子则改造为具有特定社会理想的道义追求群体。为说明儒的的社会角色影响,荀子曾根据儒学标准划分天下王公士庶品类,此为荀子论儒最可注意者。因为儒与中国古代社会之关系究竟如何,此论实有大可玩味者,因为其后的社会历史发展,似在相当程度上印证了荀子之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具有重人文、重生命的气质,蕴涵着丰富的“德性论”生命创造的思想,其核心及精髓是强调德性生命的创生,真正的“终极关怀”是人生问题,也即人对内在生命价值的追求,这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根本。这种以人为本的德性生命创造观反映了创造最本质的特征,体现在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8.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9.
受儒、道两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国文人一般都具有两重生命观。儒家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他们的外在生命,道家逍遥适性的人生理想构成了他们的内在生命。汉代儒学占统治地位,追求功业便成为汉代文学精神的主流;六朝玄学占统治地位,追求人生自由便成了六朝文学精神的主流,这明显是对汉代文学精神的黜退。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立,表现在文学中,就是既重功名,又求人生自由。这种结合最突出地体现在李白的诗作中。李白以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把这二重生命统一起来,求得了中国文人两重生命内外互补的模式,从而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电视剧《大宅门》主人公白景琦性格分析为线索,剖析景琦一生做人形式用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做事方式是道家文化思想,所追求的人生最高生活目标是禅家文化思想。文章分析白景琦性格时并不是把他的所做所为与儒、道、禅三家文化思想一一对应,而是以儒、道、禅三家思想整合剖析景琦的性格、为人和处事。文章还以景琦为代表剖析了儒、道、禅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心理的审美性,重新解读中国文化所形成的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心理构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中具有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观。儒家关注生命的道德主义教育,重视道德教化;道家关注生命的自然主义教育,重视养生保真;佛家关注生命的超脱主义教育,重视定慧修持。虽然儒、道、佛三家的生命教育观各有侧重,但能相融相济,形成了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文化性格。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生的不同境遇中,它们不但成为中国人传统的生命教育观,也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智慧。  相似文献   

12.
《禅真逸史》作为《金瓶梅》之后诞生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其性质归类虽多有歧异,但其核心主旨却在借南北朝后期至隋唐之际的社会背景,以虚拟化的手法,曲折反映作者对理想人生的独特见解。主角人物林时茂由儒及佛、由佛及道、再由道而儒、儒而佛道,其经历的人生四个历程,恰构成中国传统封建知识分子一个完整的生命追求历程和心灵演变史。书中对杜伏威、薛举、张善相三个历史人物的改塑,既是服务于作者这一思想理念,更与作者有意融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为一体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其世情描摹的生动真切,更使其书在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道、佛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认知方式以及情感审美态度,而单以文学艺术的发展、流变考察的话,老庄之道与禅佛思想更多地渗入到中国文人的内在心灵并影响着其精神追求和创作态度。废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上 ,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之一的人文主义 ,具有中国自己的独特内容 ,它基本上是指礼乐之教与礼乐之治。正是因为中国文化关注的是现实世界是社会人生而不是天堂地狱 ,反映在文学上 ,作家都关注现实与人生 ,社会现实生活是作品的主要题材 ,即使是神话题材 ,也寄托着作家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理想。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 ,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乐以成德 ,文以载道 ,追求人的完善 ,追求人的理想 ,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永不陈旧的话题,情理和谐、心物相映的内在心理和谐是中国传统绘画体现的儒、道文化思想以及所蕴涵的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索蒲松龄以道补儒所创造的“返 归真”的美好境界和蒲松龄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在现实追求失败后的精神升华,以此揭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乎人性的美学理想以及中国文人对淳朴道德与人类精神家园的执着和投入。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以儒、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和谐精神,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描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这些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8.
群我关系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人生论中,儒、墨、道、法、佛各派都不尽相同,但对中国人生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所以,本文着重以儒家的价值取向为主线,阐述推己及人,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正不阿,直道而行;诚以立身,公以处世四个问题.中国传统人生论的这些价值取向,虽有不足之处,但其中包含许多合理因素,在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神圣世俗观是解读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视角。和西方思想传统不同,儒佛道经典哲学在本体论、人生论和修养论层面上片面强调神圣与世俗的交融、贯通,消融了神圣域和世俗域的固有界限,表现出形而上学特征。立足于对生活世界的深度阐释,现代中国哲学构型强调世俗界域中的问题意识,在吸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现代性观念基础上重构形上核心义理架构,进而塑造出现代中国哲学话语系统和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入仕与归隐的人生体验,呈现出复杂的文化内涵。既有“士志于道,大济苍生的理想追求,也有顺应自然,委之大化的洒脱陶醉,体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契合;陶渊明回归自然的人生选择,为后人提供了面对生死痛苦的解脱之道,同时也暴露出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的弱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