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话道破了“疑”在学习中的作用。可以说.“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也是求知的阶梯。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围绕“疑”组织教学.促进学生探索、发散思维.让他们放飞驿动的心去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
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其中的“疑”字,是觉悟和长进的根本。设疑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提问,引起学生答疑解惑的思维目的,从而获得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明代学陈献章说:“古之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所说的“知疑”,就是发现问题。如果读一篇章,提不出任何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惰性思维。反之,读书时能“知疑”.从知“小疑”到“大疑”.思维就会活跃.  相似文献   

4.
明代教育学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问始于疑问,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入深思,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学习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设置问题,我认为除了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学识水平,紧扣教材内容以及抓住提问时机等因素外,更还应考虑以下三性: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应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课,可是开启这一智慧之门的钥匙又在哪里呢?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朱熹也早已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古今中外,此类论述很多,他们无不在暗示给我们,疑问是开启智慧之门的种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的学习便应从"疑"字开始,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引起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  相似文献   

6.
教学实践表明:疑问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启动学生智力发展的有力杠杆。明代教育家陈献章的“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加以富...  相似文献   

7.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古之学者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里所说的“知疑”,就是发现问题。如果读一篇文章,提不出任何问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惰性思维。反之,读书时能“知疑”,从知“小疑”到“大疑”,思维就会活跃,随着疑问的解除,智力就会逐步得到发展,自觉获得新知识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强烈,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在求学时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余冠英先生早年跟随朱自清学习时,就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一次,朱自清讲《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时,以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音调朗诵…  相似文献   

8.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相似文献   

9.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重视这一“疑”字。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在上个世纪末研究的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教育中也指出“科学即为质疑、解释与证明。”而且把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判断一个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这话强调的是“疑”和“思”的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之上 ,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 .明代学者陈献章对此说得更为透彻 ,他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 .”陈献章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因为“疑”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只有有了“疑”,才能去分析、探求 ,以至于最后释“疑”.因此 ,成功地创设情景 ,合理设疑、质疑、激疑、释疑 ,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 ,不断给学生思维的契机 …  相似文献   

11.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两句话告诉我们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问,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12.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说:“考试考得再好,也只是在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敢于提出问题。”这里说的“提出问题”就是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疑问。明代教育家陈白沙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这些精当的论述,揭示了“疑问”在人们学习、掌握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人的思维活动往往因一定的疑问而诱发。正象炸药的爆炸需要导火线一样,“疑问”是思维活动的导火线之一。“疑问”不但能引发思维,同时也能确定思维的方向,因为思维往往是围绕着一定的“疑问”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设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之一,决不容忽视。探究性设疑与传统课堂上的提问,有许多不同之处。探究性设疑的主要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材的叙述一般比较抽象且枯躁无味。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特别是自觉性不高、注意力不太稳定、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的任务就会更加艰巨。因此,教学中如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代理学家朱熹说:  相似文献   

1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是催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疑而后思,疑而生变,疑乃创造性思维之根本!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设疑激趣,以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战场,下面就此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学贵知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给了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8.
正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引而生疑,涉及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对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还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释疑。一、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在阅读  相似文献   

19.
宋长江 《成才之路》2012,(33):35-35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更是唤醒学生问题意识的场所.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苏格拉底也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由此可见,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的“推进器”.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苏教版)“方差与标准差”教学活动为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