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是被实践验证了的客观规律.从这一视角出发,对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赖以支撑的课程体系,予以理性检视回顾、评判了传统课程体系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现代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材的需求规格;提出了创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之课程体系的技术路径:阐明了新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的搭建原则、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以期为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2.
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所需人才.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师资培训和学生的来源来研究山东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用来解决培养社会体育人才,丰富教育内容,突出学校特色,根据社会发展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探索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构建符合体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确立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尽快适应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改革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严重滞后的体育专业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泉州师院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残疾人数量的上升和残疾人事业的长足发展,对以残疾人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扩大对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已成为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该研究认为,泉州师院体育学院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符合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具备师资、校内资源、区域优势等诸多有利条件,体育学院开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符合学院专业优化要求,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90年代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关键的10年。要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普及初中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合格的、符合农村中学所需要的师资人才。拓宽高师体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发展和改革方向。针对当前社会对体育和卫生人员需求对高师体育专业提出的尖锐挑战,体育专业的出路在于改革。因此,如何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师专体育专业的办学特点,以培养适应农村中学教学需要的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两用师资人才应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着眼点。从整体优化培养方案入手,将体育专业拓宽为体育卫生专业。从培养单一的体育师资拓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研究》2015,(5):101-106
中美两国在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的理念、模式、规格、课程设置、行业准入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和差距。强调中小学体育师资培养过程的多角度发展、拓展延伸体育教育专业师生互选权和专业选择权以及逐步确立中小学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应该成为我国体育师资培养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高等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及人材培养是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它对于全民健康教育、学校体育,民族体质的提高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体育院系的专业设置与人材培养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而存在,总是适应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体育的需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特征。 近年来,由于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少国家的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发生了较大变化,这里仅就中、美两国的有关情况,作个大致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构建符合体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确立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尽快适应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改革高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严重滞后的体育专业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一、确定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休闲时间增多,人们对精神生活、健康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体育正向着生活第一需要发展。体育的社会化将导致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应着重于培养目标与…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是分方向即分科培养模式。此种模式曾经对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引发的现实问题亦发人深思,那就是,分科模式下培养的小学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基础教育对小学师资的现实需求。一、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城市小学趋于饱和,对小学教师的社会需求较低。而农村小学数量庞大,且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其对小学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及社会体育工作者的重任,关系着我国体育师资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通过对中美两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体系三大方面的对比,可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原有的体育师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新的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探索新的人才培养之路.作为"宁夏师范学院院级科研课题",对宁夏高校体教专业2000-2005届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调查,以了解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本专业学生社会适应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重要要场所,通过对四川省10所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竽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体操必修课程体系改革对策,以期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体操课程较好的发展,更好的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社会对体操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陈岩 《华章》2011,(15)
舞蹈教育已由专业舞蹈教育的范畴扩展到普通舞蹈教育的领域,在各类师范院校中舞蹈教育、舞蹈学、音乐舞蹈表演方向等专业应运而生.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前,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要适应现代教育特点,高师教学应突出师范性原则,要摆脱传统教学片面、狭窄、单一的局面,注重实践的作用,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高师舞蹈教育多元化专业人才是社会的需求,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放开视野,打破以往狭窄和单一化的格局,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市场,将单一的培养师资的目标拓展为社会所需求的舞蹈应用型人才上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方向的田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田径方向的学生都是“学非所用”,与现行的新课标的要求脱离,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新课标的要求,让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方向的学生主动适应中小学的要求,对田径教学提出了几点设想,对培养新一代的体育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急需具有老年人保健和康复专业知识的人才,这对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再加上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健身理念的形成和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社会竞争的加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其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一面。因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中、小学实际出发,强化课程,培养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体育师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我国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当前专科体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确定我国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依据。高等专科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建议表述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基础教育。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德、智、体、关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道德修养,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8.
体育专科学生进入幼教领域的可行性与培养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幼儿师资不足,幼儿入园入托难的社会问题展开调查,分析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良好前景,并对指导体育专科学生进入幼教行业成功就业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旨在缓解体育专科学生就业难、就业去向单一及培养模式传统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而为体育专科学生从事幼儿体育教育指出了一条新路径,以促进幼儿体育教育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是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作为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生源数量增加、种类的多样化以及研究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单一的学位类型和培养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因此,必须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每一个研究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幼教师资仍是中专学历居多,已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幼教师资培养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基础文化知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艺体课程、教育实践4类。职业中学、中等师范学校侧重于文化基础知识和艺体的学习与训练,而专科院校较之本科院校更注重艺体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职前培养应着力提高幼教师资的学历层次,构建应用型学前教育专科的培养模式,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加强在职培训,完善评估机制等,以促进幼教师资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