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萍 《安徽体育科技》2007,28(3):44-45,98
通过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怀化学院2004级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2年的跟踪调查及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转型期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加重,说明学生从中学迈入大学后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经过2年的大学生活,2年前后心理症状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他们的心理健康指数有下滑倾向.针对大学生这种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一些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虹  林娟 《体育科技》2007,28(4):66-68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SCL—90对1000名广西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调查结果显示:有75.5%的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有4.3%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焦虑等症状。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各高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影 《体育科研》2004,25(1):50-52
为了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和偏执症状较突出。  相似文献   

4.
用SCL-90比较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WJZ2000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中的《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然后进行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就其成因,本从教育、学生、环境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影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及其干预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量表(EPQ)测试了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济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大学生中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尤其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偏执等5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因子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这5项因子的症状是目前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确实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因此,我们在大力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应着眼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坚持学生生理、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以预防为主,真正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运用心理测验法对辽宁省21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的体育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5027名本、专科学生进行了人格特征、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兴趣特征、自我意识、适应环境的能力、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恋爱观等8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结果表明:辽宁省体育大学生在人格特征、自我意识、兴趣品质、意志品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特征。在体育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比较中发现,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普通大学生。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组别的辽宁省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比较结果表明:男生优于女生;一、四年级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二、三年级则相对较差;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城审与乡村学生心理存在差异并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郑日昌教授编制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随机抽取1 0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跟踪测评,对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表明:实验前后大学生SCL—90的各因子分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均呈显著差异,且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男女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存在差异。结论: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92,自引:3,他引:89  
采用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 ,对烟台师范学院 2 0 0 1级部分新大学生就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不同锻炼形式对各种心理问题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改变联系密切 ,对有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 ,其调节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身体自尊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 4所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研究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为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南京市 4所高校 14个专业大学一年级的男女新生 32 0名。1.2 研究方法①问卷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对有心理状况的学生进行筛选和归类。②实验法。大学一年级开设高校体育普修课 ,二年级开设专选课和健康教育课 ,并测量体育锻炼后即刻的心理状态变化。③同时采用访问座谈法和文献资料法。2 结果与讨论2 .1 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人日益增多据调查表明 ,有 19.6 %…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8.46%,中度以上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非贫困生,对学校和专业不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学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是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  相似文献   

12.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既重视"常态"又重视"发展"的角度,用自编《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5个维度的7个项目上。体育专业大学生随年级的增长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逐渐增加,三年级学生较二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有显著的提高,这与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有关。体育专业大学生在5个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5个项目涉及4个维度,分别为:成功体验与控制感,环境适应与控制挑战,表现自我,自我接纳和认同维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解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名称统一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由过去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五大领域"整合成了4个学习方面,即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二为一,变成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实施指导更加具体和实用。但在课程内容、目标、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定位和操作性的困惑。  相似文献   

14.
伴随"文明病"和"心理疾病"的蔓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体质与心理健康亦成为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展开详细论述及探讨。  相似文献   

15.
凌响超 《体育科技》2003,24(3):71-74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方法对中学生身心指标进行相应的测量和调查 ,结果显示 :中学生每天 1小时体育活动坚持一学期有助于身体形态、机能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借助生物反馈对射击运动员实施入静放松训练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名射击运动员先后采用中国导引潮功法和梦之桥音乐二种不同心理放松方法实验,利用生物反馈仪肌电和心率、选择反应时、闪光融合频率观察发现:在心理放松训练中,功法组效果优于音乐组,受试者心率下降明显,闪烁值改善,反应能力增强,具有较好心理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赛前心理状态调控方面,现有的心理训练方法因为缺乏专项针对性而使训练效果大打折扣,有的甚至无效,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心理训练方法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依据压力理论,从引发心理状态变化的两个最根本原因"不确定性的事件和不确定性的自我评价结果"着手,并紧密结合专项,确立了"设置合理目标,建立正确自我评价--收集信息,战术分析,思维训练--落实作战方案,加强针对性模拟训练--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这样一套赛前心理状态调空模式,经过实战检验,证明是切实可行而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当代生理学、性别社会学和哲学研究成果,指出体育作为"男性化"代名词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分析了作为多元气质载体的体育之历史表征,体育作为全人教育的当代意涵,男性气质多样化范式下的体育气概,体育"阳刚之气"应有的当代内涵。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培育的精神状态和个人气概与性别没有必然逻辑关系,体育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把人构建为某种性别气质的对象,而是以其内涵的行为气概和精神感染青少年;"阳刚气概"的教育不分性别,体育培养的精神气质不应存在性别两级论,身体强健、意志坚定、追求优胜是新时代青少年男女共同的气质秉性;在气质多样化的文化昌明时代,摒弃二元论的性别观,真正关注和发挥体育对所有青少年乃至每一位公民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心理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河  冯凤玲 《体育学刊》2005,12(6):122-124
采用"福莱斯特心理负荷症状调查表 "对影响竞走运动员的竞赛心理因素进行测试和研究.结果说明:不同因素使不同性别、组别、年龄的竞走运动员参赛时的心理表现不同.各种不利因素的出现使运动员主要产生"这是我经常失败的原因"和"成绩总是不好"的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运动员经常失败的原因之一.认知因素和刺激因素的出现使运动员的心理表现主要为"这一情况对我无所谓",其次是"激励我去夺取优异成绩".影响成绩的因素主要为"失眠"、"情绪过于紧张"和"出师不利"、"自我感觉身体不适,竞技状态不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备战与征战奥运会中有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有助于我国奥运选手在未来奥运会上取得理想运动成绩,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备战与征战奥运会过程中有待思考与解决的3个问题:国家队教练组组构与功能、运动竞赛中“黑马现象”与“黑马心理”以及经验训练与科学训练等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国家队教练组应是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高素质团队;比赛中出现的“黑马”主要源于其“心理”;现阶段,经验训练对金牌贡献率大于所谓的“科学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