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高考中,我任班主任三年的高三(2)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60分以上7人,645分以上19人,600分以上62人,全班70名同学全部考入重点,班级的总平均分达到626.06分。物理这一科在高考中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超过140分4人,最高分143分,平均分127.1分。杨开同学以总分692分夺得广东省物理类考生第一名。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量数。但在过去,求平均数一直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的。因此,从应用题由简单到复合的变化来看,通常认为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从平均数的一般算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算理来看,通常认为平均数  相似文献   

3.
巧求平均分     
上学期期末考试,五(1)班26名女生的数学平均成绩是84.5分,24名男生的数学平均成绩是89.5分。请问:五(1)班的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数学平均分是多少?我是这样解的。先算出女生和男生的总得分,再算出全班的总得分,最后除以全班人数,就能求出全班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了。列式计算是:(84.5×26+89.5×24)÷(26+24)=86.9(分)。  相似文献   

4.
<正>题目: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第一小组5名同学的平均分是90分,排在前两名的同学的平均分是95分,排在后两名的同学的平均分是84分,那么排在第三名的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解法一:根据条件,先求出5名同学的总分,再求出前两名同学的总分和后两名同学的总分,最后从这5名同学的总分里去掉前两名同学的总分和后两名同学的总分,就是第三名同学的成绩了。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求平均数问题时,有些同学常常会把平均数与平均分等同起来。其实,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量的平均数值。一般用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就  相似文献   

6.
<正>案例: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接近尾声时,我出示: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这天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7.
今年,我担任班主任的高三教改班在高考中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该班班平均总分为624分,其中语文为113分,数学为136分,英语为128分,大综合为247分。全班54人,其中最高分685分,获得者张璇同学摘得江苏省高考状元桂冠,全班600分以上共41人,保送清华、上海交大、南大等高校的同学为6人,600分以下为7人,其中最低分为570分,重点本科达线率为100%。  相似文献   

8.
大家知道,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例如:小华在期末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2分,常识得了98分。语文、数学、常识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相似文献   

9.
[题目]在期末考试中,王红语文、英语、自然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是76分。数学成绩公布以后,她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提高了3分。王红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一般解法]因为王红-共考了四门功课,用四门功课的总分减去其他三门功课的总分,就可以求出她的数学成绩。已知四门功课  相似文献   

10.
移多补少我们在解决“求平均数”问题时,一般离不开“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个数量关系式。但如果我们能深刻理解“平均”二字的含义,就能用更简便的方法解决那些灵活性较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案例以下是“求平均数”一课中的精彩一幕:镜头一:师:我们班的钟榕滨同学参加学校的卡拉OK比赛时,7位评委给出的分数分别是93分、96分、89分、92分、89分、94分、92分,怎样确定她的最后得分呢?生1:把7位评委评出的分数加起来,再除以7。(让学生用这种方法算出平均分)生2:我有不同意见。因为按比赛规则,必须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师:你们认为呢?(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那么按这种方法再来算算她的最后得分。镜头二:师:下面请各小组结合本节课的表现情况,给自己小组评出这节课能得多少分。生1:我们第一组…  相似文献   

12.
一个小组有12个学生.一次测验李平请了病假,11人的平均分是85分,李平补考的成绩比12人的平均分还高5.5分,李平考了多少分?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求平均数”的一个教学片段为:   师:前几天,三 (2)班部分同学分两组进行了一次投标中靶的比赛,他们的中靶成绩如下表,比一比,哪个组投标中靶的成绩好 ?请各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后反馈讨论结果 )   生 1:第一组同学投标成绩好。因为第一组中靶共 40环,第二组只有 36环。   生 2:我认为不能用总环数直接进行比较,因为两组的人数并不相等。   生 3:我认为应该用各组平均每人中靶环数来比较各自的成绩。   师:对 !因为两组的人数不相等,就不能从总环数上…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所谓求“平均数”就是把某一数量(即总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计算方法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其中总数量和份数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形成了“平均数应用题”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统计学认为,由于各科的平均数不同,标准差不同,因而在高考中对各科考试分数的综合时,用原始总分(即直接用各科卷面上的分数相加而成)是不够合理的,而用标准总分(即用各科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然后相加而成)则是比较合理〖1〗。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在一九八三年对广东省94,349位考生(其中理科生54,504人,文科生25,082人,其余为外语、体育考生),分别用原始总分和标准总分录取相同数量的考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一些有意义的信息和启迪。我们的具体做法和统计分析如下: 1、按文、理科分别计算出各科的总平均数和总标准差。由于各科平均数不同、标准差不同,因而要比较各科变异情况,较直接的方法是用变异系数☆。为此,列出各科的平均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如下表: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平均数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时,我设计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求平均身高的情境,对小学阶段的平均数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第一步:考考学生的眼力,估计班级中两位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引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平均数=总数÷总份数。第二步:老师加入两位同学中间,让学生估计三个人的平均身高的范围。引出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即: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第三步:让学生计算三个人的平均身高,并且让学生思考计算以外的其他的方法。事先选定的三个人的身高分别是150厘米、160厘米和170厘米,所以,学生观察出数…  相似文献   

17.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起来说,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求平均数应用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类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就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量及其相对应的总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如:育才小学五年一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植树,每个小组植树分别是84棵、76棵、82棵、78棵、80棵,求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 象这样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并且对刚刚  相似文献   

18.
1992年 ,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 (4)班 ,高考平均分达534分 ,全班40人中有15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 ;1996~1997年度全国数学联赛中 ,全班共14人获奖 ;1997年高考 ,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 67分 ,数学平均分为117分 ,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 ,600分以上的9人 ,22人考入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 ,这个班2/3的学生 ,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孙维刚怎样教数学 ?他说:“八方联系 ,浑然一体 ,漫江碧透 ,鱼翔浅底。”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 ,讲…  相似文献   

19.
关于平均数的教学,以往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可是学生对于这个关系式的理解很困难,经常是处于混沌状态。为什么一定要用“总数量÷总份数”呢?为什么不能把总数量下的每部分的小平均数加起来再平均呢?对于这样的疑惑,如果我们置之不理,把答案硬塞给学生,虽然学生能正确计算平均数,但是对于平均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还是不清晰。下面的这个课例对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课堂再现根据表格已知数据填空。人数(平本均/人每)人存书数合计五(1)班五(2)班482578124存书数(本)3.122346?2在分别求五(1)班和五(2)班平均每人存书数时,大…  相似文献   

20.
[题目]某校有100个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平均成绩是63分,其中男生平均成绩是60分,女生平均成绩是70分。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分析与解]根据“某校有100个学生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平均成绩是63分”可以求出100个学生的总分是63×100=6300(分)。假设男生成绩也是平均70分,那么100个学生的总分是70×100=7000(分),这样就比实际的总分多了7000-6300=700(分),为什么会多出700分呢?这是因为男生实际的平均分是60分,假设成70分,这样,每一个男生就比原来多算了70-60=10分,700里面有多少个10就有多少个男生,因此,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