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这部寓言小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人要始终面对生存困境,而且人类的追求常常陷于摆脱困境与重陷困境的过程之中,因而人生是悲怆性的存在;然而人又不会屈服于命运,人要努力摆脱生存困境,执着追求生命中的爱,因而人生又是诗意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和史铁生都是具有浓厚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城堡》与《命若琴弦》中主人公k和老瞎子对生存之路追寻,展现出了不同民族的卓越文学家对人类命运所进行的共同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命若琴弦     
<正>在许多人心目中,他如同神一般存在。因为在他面前,谈苦难太矫情,谈生死太幼稚。他,就是史铁生,中学就读于清华附中,是千里挑一的好学生,不仅成绩好,还多才多艺。他会朗诵,喜欢物理,懂无线电,乒乓球、排球、篮球样样精通,80米跨栏一直是第一。身材健硕、才华出众的他,是全校女生崇拜的男神。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初中毕业,正逢"文革",他中断学业,来到陕北插队。20岁那年的一天,他在山里放牛,突遭暴雨和冰雹。大雨过后,他发起了高烧,病好后却难以正常行走,他被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活着》分别是海明威、余华的代表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生命意识,对生存命运的探索。本文从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中死亡意识的形成入手,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作者对死亡的体悟。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桑地亚哥、福贵在生存困境下分别选择了抗争、忍耐不同的生存方式,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是作者对生存之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人生有无意义?既无意义,也有意义。这种悖论式的存在正是人生的实相。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深刻地演绎且解析了这个人生悖论,即以主人公"老瞎子"的人生遭遇象征人类的命运,他一生都在有意无意地反抗着生命的荒诞,并在反抗这种生命的荒诞的过程中绽放生命的崇高,并以这种心境达到与生命和解的审美境界,即对人生的觉解,而后继续活下去。  相似文献   

6.
《野草在歌唱》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1919-)的处女作。小说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妇女的生存地位和生存困境。本文尝试从"他者"存在和生存困境两个方面分析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悲剧性命运,以揭示创作者莱辛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这篇寓言小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人无法避免生存的困境,而且人类的追求常常陷于摆脱困境与重陷困境的过程之中。史铁生在小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为此提出了一些“出路”,即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过程以及借助庄禅哲学达到无欲无求、顺其自然、至美至乐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小说带有浓厚的生命体验,语言诚挚,象征意蕴丰厚,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遭遇人生困境、寻求精神救赎的故事。本文从小说的主体意象——药方、行走、琴弦这三个角度,研读分析,解读作者对于人生目标、追求过程以及自我超越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和余华的《活着》都讲述了各自主人公痛苦的人生经历。虽然故事情节备不相同,但是其中的批判意蕴并无二致。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角度来分析两部作品,发现在两位主人公各自所处的荒诞时代,人并没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他们的一切痛苦都源于那个时代的荒诞。  相似文献   

12.
《苏菲的选择》是一部贯穿着人性的挣扎与勇气的杰作,处于身份的失落感中的主人公始终置身于对身份的追寻过程中。身份主题让作者将小说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从而解答了一直处于争论中心的小说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生》的魅力: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的《人生》通过丽个主人公写了两类悲剧,一类是在高加林身上体现的人生奋斗的悲剧,一类是巧珍身上体现的爱情悲剧。两者都带有宿命色彩,但前者更带有社会陛,而后者更富有人情味,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出身农民的作家路遥对于生活的悲剧感,同时满足了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或有底层生活经验的读者对悲情艺术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朱英 《海外英语》2014,(15):197+205
Hamlet is the most discussed of Shakespeare’s tragedies, while The Great Gatsby is the masterpiece of Fitzgerald. It is true that the tragic flaws of the protagonists would be a key factor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s. In these two dramas, the flaws of the protagonists leaded to their tragic ending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tagonists. And the ends of the stories are with the tragedies.  相似文献   

15.
路文彬的长篇小说《天香》书写了几个主人公的“青春之歌”,书中关于爱情的描写温婉动情,关于亲情的展现令人动容,关于友情的书写感人至深,关于命运的思考令人唏嘘不已,关于希望之歌的赞颂灵动如水……所有内心的至深至诚的情感在作者的笔下散发出独特的光芒.论文通过对这篇小说主题的探索从而进一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基于精神分析的方法,文章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人物的心理结构两个方面对《伤心咖啡馆之歌》进行分析。从创作心理学看,这部小说是作家无意识心理的反映;从人物的心理特征看,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协调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最终上演了一场畸形的三角恋,导致了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他的孤独、漂泊、恐惧、焦虑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西方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相似文献   

18.
《69 Sixtynine))日本作家村上龙创作的一部风格独特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几个性格各异的男性。但与几个男性主要人物相比,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个性却更加鲜明。这反映了作者村上龙对女性持有的一贯态度和对女性艺术形象的塑造特点。村上龙的大部分作品,对女性的认识主要来自年幼时的生活经历,并且他所描写的女性形象的特色都可以从《69 Sixtynine))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9.
《花月痕》作为晚清早期狭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连接古今,不仅上承古典才子佳人小说范式,更是开一代小说的新风气,隐含着一定的现代性。它表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启了颓废气息和浪漫叙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曼斯菲尔德是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一贯以创新的叙述方式为评论界所称道。她的短篇小说《泡菜》中人物的对话与细节描写,蕴含着丰富的文体色彩,展现了作家细腻的笔触及其艺术手法上的高深造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