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艳玲 《考试周刊》2011,(92):236-237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排首位。所谓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的活动。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新世纪人才要求和素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早已深入人心。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书",而是更加注重于"育人",即如何教学生做"人"。可见,德育在教育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班  相似文献   

2.
当前,相当多的空洞、枯燥的说教(包括学校与家庭)与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主意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中,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的事屡见不鲜。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方法中特别强调"要充分依靠学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得到教育,得到提升。"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3.
人才选拔标准对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德育与人才选拔标准"各行其道",人才选拔标准中没有对道德的刚性要求是致使德育低效的重要因素。要改变德育低效现状,一个重要的着手点就是在人才选拔标准中加入对道德的刚性要求,让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家庭、社会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重新看待德育。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赫尔巴特说过:"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可见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德育"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品德教师或班主任更多的任务,其实不然,每个学科,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应渗透德育。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还应是一个教育学生怎样做人的榜样。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美术老师,深深感到培养下一代高尚道德情操责任重大。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实践的。  相似文献   

5.
包鹏远 《中国德育》2008,(11):61-63
真正的教育,应该能够建构并引领高尚灵魂的成长。我们认为,德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有两个:一是使受教育者聪慧,二是使受教育者高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发展性德育的实践研究为突破口,努力使学校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成为孩子们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宝库,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可以皈依的场域。  相似文献   

6.
吕艳艳 《考试周刊》2013,(71):172-173
柏拉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能使人变善,从而变得高尚的行动.""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梁启超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增长多少知识,而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德育作为教育的一大支柱,如何利用当今广受欢迎的影视材料推进教育,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笔者认为影视如果能与德育教育很好地整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能力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德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狭义德育单指道德品质教育。本文重点探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广义德育,即"是把本学科内蕴涵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教育"。就教学德育的本质而言,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研究现状与发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研究大致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说、"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说和"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说等几种代表性观点,它们各有其理论价值,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需要正确认识其理论地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实现对德育过程基本矛盾的理论范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杜晓华 《甘肃教育》2011,(22):24-24
把德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接,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德育重在"育德",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其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要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接,学校要在教育目标任务、方式方法及成果转化上实现高度统一,取得"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实践对德育模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是道德发展的天然"关系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必然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通过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体验,能够更真挚、更鲜活地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此,高校必须优化德育模式,纠正对"灌输"模式的片面理解。高校德育并非道德原则的单向"灌输",而是做出理智的道德选择的逻辑基础,德育重在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唤醒个体自我对美德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和谐道德人格是立足于和谐社会的一种理想道德人格,是高校党员教师人格修养的应然目标追求。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建立一种立足于人自身精神与肉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社会,这就要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高校党员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主体价值和行为模式上具有比一般社会成员有着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美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能充实人的内心世界、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素质.通过以牛津高中教材中的一些素材为例,从美学角度剖析英语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达到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音乐教育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不仅能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同时,随着我国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成为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音乐"开智创新"、"德育美育"、"陶冶情操"、"健康保健"几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功利主义的植入使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去道德化教育"的困境,但是高尚的价值追求应该始终引领道德教育的方向。没有价值观就没有教育,更没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中包含有思想和政治的成分主要源于现实的世界。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条件,不同的道德教育只能在不同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德育注重灌输和说教,已经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形势,也不合乎人才成长规律;充满人文精神的人文德育是引领学生完善自我、追求崇高精神境界、追求生命价值的德育选择。学校只有摆脱德育短视行为和德育功利主义,举起人文主义大旗,坚持人文德育人本化、人文德育生活化、人文德育课程化,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今天的道德价值断裂 ,意味着道德教化理念与方式的偏向 ,反映了中国社会道德伦理教化资源与力量的匮乏。道德强制是一种恶。教育运用强制手段执行某种道德不仅是徒劳的 ,也是不道德的 ,用不道德的手段去实现高尚的道德 ,只能引起更多的不道德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已经进入2013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但还没有用单独的章节系统论述"中国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路径有:把"中国梦"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并外化为实际行动;把"中国梦"融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通过比较"中国梦"和"美国梦",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和善恶美丑;把"中国梦"融入道德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把"中国梦"融入法制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把"中国梦"融入择业和创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提高择业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此章在古今解读中认为"井有仁焉"是"井里掉下一个仁人",因此,诸家都围绕仁人是否"随之于井而救之"展开解读。显然,无论是否"仁人",见死不救都与儒家思想不符,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其实,"井"应为他国,"井有仁焉"是"某国有仁德",如此解读,文意、理义都通。《雍也》篇还有其他误读章,有必要辨正。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的发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脱离实际,所创设的环境与氛围不适应学生的成长,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必须实现教师间的通力合作,这是德育育的前提;其次,教师要时刻注意改造自己,即让自己适应学生,努力发现学生成长的一点一滴,只有这样才能寻求到德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师范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师资的重要任务,在落实“德法并举”这一治国方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加强师范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也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德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