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天气预报的角度,介绍了Kalman滤波在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应用的基本原理、递推算法和确定Kalman滤波初值的客观方法。并利用T106数值产品,具体制作了西藏地区24个站点逐日极端温度的短期,1995年6~10月试预报的结果比较理想,展示了它在高原天气预报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50年代起源至今,数值天气预报是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天气预报手段.数值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将得到的气象观测数据用物理方程解析,然后以资料信息的形式同化到计算机数值模型上,再通过一系列积分运算,最后得出未来天气的结果,从而对未来一定时段内天气状态进行预知.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张绍晴长期从事物理海洋学和地球系统数值模式可预报性研究,是耦合地球系统模式和耦合资料同化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3.
《大众科技》2009,(6):3-4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近期宣布,由我国自行研制的GRAPES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投入准业务运行、公布代码。经过专家评审,该系统在技术上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标志着我国可以使用自己的数值预报系统进行全球尺度的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4.
2016年7月11日下午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东南部地区(多伦县)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锡盟气象台在10日发布的短期天气预报中考虑降水量级为中雨,11日发布的临近天气预报也偏晚,针对此次过程从环流背景、数值预报场分析,查找漏报原因。  相似文献   

5.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当前天气形势可用预报为5~7天,对于具有更长时效的6~15天的中期延伸期的预报技巧依旧很低。本文主要论述了基于可预报分量的6~15天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了用好数值预报产品,首先要明确怎样要使用数值预报产品及其必要性和意义。为此,简要地介绍了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知本书斋     
汪浩书法作品汪浩,江苏常州人,1930年2月出生。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原政治委员;现任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8.
“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广州热带气象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该课题的目标是在我国建立五天以上的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灾害频繁.这一课题的完成,可延长天气预报时效,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特别可为防御气象灾害赢得时间.以减少损失,并为合理安排农业、水利、交通等生产活动,充分利用气象资源,提供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9.
数值预报是中期形势预报的发展方向,在预报业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自西藏开始引用数值预报以来,确实是较好的天气预报工具,经检验欧洲中心、日本、德国及T639等数值预报对大的环流形势和趋势预报较有把握,但对于局地的降水、气温等的预报各有千秋,多为空报。结合西藏特殊地理对数值预报产品使用和检验,有效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准确预报天气过程,而且还能定性的预报中等强度以上降水和延长预报时效,成为中期天气预报中较好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自1983年开始实施以来,在科技促进各行业发展、新兴领域的开拓以及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对我国主要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同时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增强了科研能力和技术基础,使我国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密不可分,从“七五”、“八五”到“九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值预报系统和技术,推动了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的向前发展,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  相似文献   

11.
集合预报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合预报开创了数值天气预报的新纪元,本文概述集合预报及其国际动态、发展趋势并对建立我国的相关系统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王怀民,1962年4月出生,江苏淮安人。分布计算领域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长、教授。1983年毕业于原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数学专业,1988年、1992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万人计划"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史、所提供的服务和应用。中国气象卫星是在全球气象卫星发展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的气象卫星已经业务运行。中国的气象卫星工程由卫星、运载火箭、发射、测控和地面应用5大系统组成。地面系统作为气象卫星工程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卫星应用效益起重要的作用,在卫星发射后对卫星有效荷载进行运行管理,实施从卫星下传数据的接收、处理、分发、应用和服务。中国气象卫星投入业务运行以后,为改善天气预报、环境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天气预报领域,为台风、暴雨、冰雹 、暴雪、沙尘暴、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更有力的手段;在短期气候预测领域,提供了更多有用的参数,如海表水温、雪盖、植被指数等;在环境监测领域,在洪涝、森林草原火情、沙尘暴、雪灾和海冰等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中国气象卫星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在于提高产品的精度,为定量应用服务。其内容涵盖气象卫星的空间段和地面段,并且与数值天气预报本身也有密切的关系。气象卫星为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资料,数值预报模式为气象卫星提供定量产品推导的背景场。气象卫星与数值天气预报协同工作,才能促进气象卫星应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湖湘扫描     
正湖南新增七名院士在201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的新当选院士名单中,湖南大学谭蔚泓教授、国防科技大学邓小刚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南大学田红旗教授、湖南大学罗安教授和陈政清教授、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廖湘科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次7人当选两院  相似文献   

15.
侯文菊 《青海科技》2009,16(4):27-28
2008年10月26日下午~28日上午果洛州全州发生大~暴雪天气过程。本文从该次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的演变、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T213数值预报释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以后的短期降雪天气预报提供了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杨秋明,汉族。1963年生。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1989年在江苏省气象台从事短期天气预报业务工作;1990~2004年在江苏省气象台从事中期天气预报业务和研究工作,2005年起在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从事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对于天气预报测量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比较陌生,其核心内容主要以研究预报产品所呈现的各种数值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得出天气情况。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大,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逐渐的增多,那么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如何使数据的分析过程简单明了化,为此做了深刻的研究,并小有成效。主要针对短期天气预报分析的流程和技巧上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8.
方滨兴,1960年生于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七七级本科生,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0-1993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3,(24):28-28
长期天气预报为何不准?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模型模拟天气的演变。他原本的意图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中国人》2011,(1):36-37
DHT中启动寻径控制 卢锡城院士国防科技大学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一鸣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