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教科书所呈现出的法定文化中,童话童谣不是“正餐大菜”。童话是人类最初的故事,“祖母”的叙述为孩子建构了“想象的真实”;童谣是记忆中最早的歌谣,它们是孩子最早对世界的体验与描述。教科书中的童话童谣既是“祖母”的声音,又是“童年”的声音,而“祖母”与“童年”都栖居在制度之外,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有人说,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在如今这个物质生活富足的年代,我们的孩子却出现了童谣危机。我们可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仅仅是童谣危机,还是我们的孩子已经与快乐的童年渐行渐远?当听说上树掏鸟窝、下河摸小鱼、冬天打雪仗、骑竹马、掷沙包、跳皮筋、丢手绢、打弹子、跳方格这些童年趣事时,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脸上只会露出迷茫的神情。在为现在孩子衣食无忧感到高兴的同时,老师、家长们,你们可曾注意到孩子口中的童谣: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所以,灰色童谣折射出的是当下教育体制对孩子的压抑,是孩子对恶劣学习环境的抗议。这一期,请关注灰色童谣。  相似文献   

3.
童话     
正童话是孩子的天堂,童话又是属于童年的最佳陪伴。童年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而且这一次时间短促、稍纵即逝。在童年的生活里,拥有了童话的孩子会机智幽默、快乐敏捷,会口才出众、想象独特。童话的世界很精彩,但前提是你要接近童话、接受童话,要实实在在地热爱和喜欢童话,换句话说,你要像喜欢冰激凌和奶油豆一样喜欢童话,像喜欢篮球  相似文献   

4.
童话是伴随着童年的瑰丽的水晶球,光彩照亮孩子的整个童年生活。快乐幸福的王子公主、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是他们童年时最好的朋友。因此,教师可在童话习作中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  相似文献   

5.
<正>童年离不开童话的滋育,童心离不开童话的孵化,童话永远是儿童最珍贵的礼物。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没有了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了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一、童话的本质童话,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适合儿童口吻的语言,说给(写给)儿童听的(看的)一种富于幻想的故事。儿童天性富于幻想,喜好新奇,"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  相似文献   

6.
<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说:"孩子们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一点是幻想,幻想贯穿着整个童年的生活。"童话体裁课文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在教学童话题材的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听、析、读、演、编"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感受童话,提高学习童话课文的实效性。低年级的小学生感性思维较强,十分适合阅读童话。为了使孩子读懂童话、感受童话、理解童话、领悟童话、演绎童话,结合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童话故事的特点,我做  相似文献   

7.
童话是儿童最好的伙伴,它让童年更加多姿多彩,充满想象和快乐,它让纯真和梦想能够自由飞翔。童话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童话中有丰富的育人素材、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儿童展  相似文献   

8.
我用整个童年只学会了一首童谣。我的童谣不是唱出来的,而是用泉涌的汗水浇灌和手上的硬茧磨砺出来的。唯一的童谣是连接我生命的一条脐带。故乡的生活是单调的。年迈的祖母自己也不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母亲除了侍  相似文献   

9.
童谣是优美的韵律,给孩子的童心着上美丽的色彩,给孩子的童年以美好的回忆;童谣是文化的延伸,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文化,给孩子童年以深刻的内涵;童谣是美好的憧憬,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将多样化的童谣融入语文教学工作中,能够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内容丰富,让我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以及如何更好地借助童谣构建新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0.
<正>人生如戏。这个世界的点滴都饰演着各自的角色。或是华丽出场,又或是黯然退去,终究绚烂过人们的生活,哪怕只是一时。我是白雪公主,我是童年生活的主角。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童话的梦境,幻想着自己的前世今生。可能是高贵的公主,可能是卑微的灰姑娘。我陪伴在孩子身边,无论是幼儿园的课堂,还是睡前床边的童话书里。我是童年生活的主角,向孩子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奇特的故事,孩子们沉浸在皇后的魔镜、皇帝的新装和美人鱼的梦里。  相似文献   

11.
一、生活是否可以关联童话 童话式的生活,是每个孩子都向往的。对他们而言,童话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常常交织在一起。他们可以跟着童话哭,跟着童话笑,跟着童话生活,但表达能力有限,很难将自己的生活如童话般表达出来,儿童读、说、写的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12.
童话,儿童文学中一朵艳丽的花朵,浸润着孩子幸福的童年,激发起孩子奇特的想象。小学阶段理应是孩子接触童话、阅读童话、创作童话、培养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段。童话真正站在了儿童的立场上去叙述事情,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去诠释大千世界。小学语文教师要与学生静下心来走进童话的世界,一起阅读,一起感受曼妙的童年。那怎样进行童话阅读呢?  相似文献   

13.
云车     
是童话,让我进入孩子的世界,关注他们所关心的一切。 是童话,让我和他们一样感到这个世界非常精彩,处处新奇。 是童话,让我了解什么是孩子般的快乐,体会到孩子的爱憎。 童话就是这样融进了我的生活。写童话,是我自然而然的选择,没有理由,也没有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一) 我以为,文学阅读是小学阶段儿童阅读课程的核心内容. 阅读课程的领域多维而丰富,就作品言,既有文学也有文章.但是,任何领域针对特定人群,都有轻重主次的层级之分.就儿童言,文学作品居于阅读圈的核心层. 文学与童年几乎构成同义语,儿童其实生活在自己构想的童话世界,而并非生活在现实世界,朱自强先生干脆宣称“儿童期是文学期”. 还在襁褓之中,节奏鲜明、音韵协调的童谣就搭乘母亲慈爱的眼神、温柔的拍抚、悦耳的嗓音飞入摇篮梦境.童谣让孩子快乐、放松、安全.这便是个体最初的文学启蒙.再长大,故事与童话成了童年的最佳伴侣.有哪个孩子不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欢呼雀跃,不为阿凡提的智慧勇气拍掌叫好,不为神笔马良加油鼓劲,不为皮诺曹的鼻子喜忧参半?儿童就是这样“真实地想象”着.  相似文献   

15.
生于忧患     
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喜欢在屋子里为孩子编织一个世外桃源般美好和谐的世界,而当他们从童话走进纷繁的世界,发现生活并不如童年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时,灰心、无助、丧气等负面情绪便随之而来。与其带着不愿伤害的“好意”为孩子编织虚假的童话,不如让孩子从小学会正视其实并不完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恐怖故事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这个看法是片面的。长期读恐怖故事易导致孩子心理意象怪异,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甚至将现实与幻想混在一起,经常疑神疑鬼、担心害怕,也有的孩子热衷于模仿恐怖人物的攻击性,这些都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而适度的恐怖片段则是必要、有益的,它增添了童年的童话色彩,为孩子带来愉悦和幻想。  相似文献   

17.
正童谣童诗是最简练的文学作品,是文字启蒙的好教材:节奏明快、语调流畅、旋律动人,让孩子觉得好玩有趣,带来快乐,培育想象力;在诵读中学会感受和思考,培养耐心,学会专注做事。这"人之初"的语文,决定了它可能尽早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叩启孩子语言天赋之门,成为开启儿童心灵的一把钥匙,让孩子在健康向上的童谣童诗浸润中,享受童年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童话是一种与童心世界、与童年生命最近的儿童文学样式。它与儿童有一种投缘、一种天然的契合。其多样性、生活性和启迪性的表现特征,特别是平等和谐、自由想象、非功利性的游戏精神等,是实施小学德育的良好载体。首先,童话蕴涵鲜明的道德观念,开启了儿童对  相似文献   

19.
方芥舟 《师道》2003,(1):44
这个题目是董桥先生的。初看之下,怦然心动,似乎拨动了我心中那根乡愁的琴弦。董桥的散文我读之不精,唯独这篇文章,我作了认真的阅读。董桥这篇文章所写的童年没有了那种清纯与无忧。二次大战以及其后的影像科技让孩子们在悲欢离合的真假故事中早熟了。人类进入没有童谣的年代。波兰女演员毕特的童年旧事、《今日美国报》记者威尔逊在飞机上邂逅10岁小杰夫所受的启迪,都在诉说着人类没有了童谣的感伤。相信每一个读者读了这篇文章后都会有无穷感慨,看来孩子失去天性不仅仅是在中国。我记得作家红柯写新疆的事,说那个地方人的淳朴厚…  相似文献   

20.
童年离不开童话的滋育;童心离不开童话的孵化;童真离不开童话的灌溉。然而,有人说,这是一个童年消逝的年代,孩子们读不懂童话,童心消失,梦想缺失。如伺看待这种现象?是谁将我们的孩子们驱逐出童话与诗意的世界?该由谁对孩子们的梦想流失负责?不少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