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陈晓云 《现代语文》2014,(4):127-128
汉语中称谓的选择涉及很多社会文化因素。有些称谓在使用时被人们有选择地改称,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重和亲近。方言中用"哥"称呼同辈年长的女性,这是称谓词口语色彩浓郁、指称范围扩大的语言发展自身因素,也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从尊从亲称呼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郎     
"郎"春秋时指地名,战国时有郎为官的设里,汉有郎官之名。后世便有郎这一称谓。郎 这一称谓除用物官名中外,还广泛用于对普通人的称呼中。发展到唐代,这一称谓有三种情况:一 是自称,二是对他人之称,还有其他称郎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所谓称谓,要言之,就是对人的称呼。本文拟对《左传》中的妇女称谓(其中大部分是贵族妇女的称谓)作一梳理。 先述女性泛称。《左传》中用于女性泛称的有“女”(或作“女子”)、“妇”二词。桓十八年《传》:“女有家,男有室”,僖二十四年《传》: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称谓有多种,用字称谓和用名称谓是其中两种.称名称字有一套严格的规范,通过称谓也可看出与被称谓人之间的关系,对被称谓人的评价及态度. 一、称人称字表尊称,称人称名表轻视 现在我们称呼第二方的代词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用字称人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5.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西周时期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的大型邦国公墓。在已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若干个女性贵族墓。通过对四座女贵族墓中出土玉器的分析,认为女性贵族崇玉、爱玉的品性,揭示出古代玉器工匠琢玉的精湛技艺。  相似文献   

6.
夫妇称呼问题与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中日夫妻称呼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比如根据场合来选择称呼、使用姓名系列等。也有许多不同点 ,比如日本夫妻间常使用父称 (母称 )而中国夫妻间常使用配偶称谓语词称呼对方等。这些不同点 ,反映出中日文化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地位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虢国车的形制结构及其制造技术。虢国制车技术的进步,是虢国生产力特别是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结晶。虢国贵族恪守礼法,崇勇尚武,则是其制车技术成熟发达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的称谓歧视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女性多侮称.说女性多侮称首先是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多侮称还体现在女性美称与侮称的不平衡上.第二、称谓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为附属.亲属称谓男性为中心;社会称谓男性为中心;两性称谓的使用频率和范围也不平衡.汉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是汉民族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文化传统在汉语中的映像.  相似文献   

9.
江娟 《考试周刊》2008,(9):203-204
1.引言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由于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称谓也各具不同特征.我们这里的"以名面称"主要指的是交际人在称呼对方时,只用名而不带姓的称呼.所谓"面称",是指交际双方当面使用的称呼.  相似文献   

10.
称谓是对他人的一种称呼,用作称谓的词即称谓词。称谓词体现了说话人的身份、情感态度和社会关系,含有时代、阶级、社会价值观等文化含义。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女性称谓词“恭人”、“院君”略加考释,以期说明它们的来源与文化含义,兼补大型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仅存的文献资料及仅有的考古发现入手,分析了虢人灭焦的原因,进而论证了虢、焦同为姬姓,却非同宗同族的历史渊源,由此推及周初分封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存在的合理性、不合理性。由于资料有限, 对虢、焦存在关系及虢人灭焦的作用等问题均未过多涉及。  相似文献   

12.
释“虢”     
从商后期算起,汉字的发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的形体、语义以及语音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个常用字,一般用作地名、国名及姓氏,如虢国、虢仲等。虢的本义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的呢?郭姓是如何起源的,虢和郭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揭示"虢"的字形和字义发展过程,以及"虢"同"郭"姓的联系,为研究"虢"文化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3.
传世文献中有关燕国地名的记载很少,难窥其全貌;但是考古出土的战国时期燕国文物中涉及地名的资料不少,因而为研究燕国地名提供了重要史料。本文主要利用考古文物资料,结合文献,考证战国时期燕国的相关地名,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14.
主张通过男女人格的互补与共建来促进人的自由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自由高效发展,这是女权主义的创造性见解。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郭沫若,是女权主义这一主张的赞同者。他的历史剧所揭示的人格建设观,具体内涵包括:男性应当向女性学习人格,女性应当向男性学习人格,男女应当共同追求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5.
屈原在"君臣以义合,不合则去"的历史环境中,本不受"同姓无去国之义"的道德约束,而以其屡谏不入遭疏放却不去国的行事,树立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宗亲之忠和母国之怀"睠顾楚国,系心怀王"的自觉的特例。东汉王逸为回应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评论屈原去就取向的异见,把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中央集权统治需要建立的《春秋》"公子无去国之义"改造为"同姓无去国之义",以对中央朝廷的向背作为标准评说屈原的独特行为。  相似文献   

16.
罗文荟 《天中学刊》2012,27(4):73-76
《诗经》中有大量的异姓夫妻称谓。古公与姜女、王季与大任等夫妻称谓反映了西周建立前的同姓不婚之俗,韩侯与韩姞等夫妻称谓表现了周朝建立后实行的同姓不婚制。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制主要是为了扩大势力和巩固统治。  相似文献   

17.
搜集166个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过的有关女性的社会称谓语,分别对它们的概念、类别、特点进行考察。最后,归纳它们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姑舅”是河湟地区颇为流行的一种称谓,其义项主要包括姑表、姨表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称和年龄相仿者之间的互称两种。河湟“姑舅”称谓是古代“舅姑”、“姑舅”、“姑”、“舅”等称谓的现代遗留,后来在拟亲属称谓制度的现实实践中,“姑舅”称谓的指称范围不断延展、扩大。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语言中女性辱称构成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语言是相通的,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性别歧视的女性辱称的现象。而女性辱称是性别歧视的产物,性别歧视直接作用于女性辱称的形式和途径。从构词、语义和修辞等方面来审视英汉语中女性辱称的构成方式,使我们看到,英汉语言中女性辱称的构成不仅存在着纯形式的,即“构词型”,还存在着更多的词义运用形式,即“用词型”。  相似文献   

20.
英语称谓词语义不对称所影射的性别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角度分析英语中的称谓词发现,男性称谓词和女性称谓词在语义上具有不对称性,许多女性称谓词不具有和对应的男性称谓词完全对等的涵义。男性称谓词的内涵意义通常是积极的、肯定的,大多具有中性或褒义色彩;而女性称谓词的内涵意义往往是消极的、否定的,贬义诋毁色彩比较明显,反映女性被动、附属、次要的社会地位,影射着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