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版权、著作权在今天意义是完全一致的。以前英语国家使用版权这个概念在于强调作者的财产权利,因为1965年以前英国只承认版权的财产权性质。欧洲大陆国家使用作者权这个概念,既强调作者的财产权利,更着重强调作者的人身权利。日本从欧洲引进作者权这个概  相似文献   

2.
安妮女王版权法令的诞生:从特权到版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10年初英国安妮女王版权法令颁布,标志着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300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该法令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历史地看,安妮女王版权法令的颁布并非一次突然事件,而是有着近200年逐渐酝酿的过程。对此,西方版权史专家们普遍认为,其间经历了从出版管制向财产权的转变。西伯特精辟地指出,现代版权法律观念的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即版权,指著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精神权利(人身权);另一个是作者的经济权利(财产权)。自1710年起英国实行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安娜法令》起,版权作为私有财产便开始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相继,欧洲各国和美国开始制定和颁布有关法规,从此现代版权法开始形成和发展。无论罗马法系国家、英美法系国家的版权法抑或苏联东欧各国现行版权法规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版权法,虽有立法角度的差异,但在1886年通过的《保护文学艺术作  相似文献   

4.
著作权和版权保护——概念的区别与适应数字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法国的一部法律界定了著作权,现已纳入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则界定了版权。法国的著作权认为,智力作品是一种真正的财产权,而盎格鲁-撒克逊的版权则更加局部,更加实际,没有作者的精神权,所以相对难以保护。一、世界文学艺术产权1.法国的著作权1777年,法国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发表作品时,通常与出版商就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签订转让协议(版权转让协议),作者由此对其作品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丧失行使权。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机构知识库建设中主要的著作权疑虑源于已发表作品的作者轻易放弃了著作权中财产权的行使权。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机构知识库存缴和发布的作品均为公共资金资助作品。由公共资金资助的作品存缴和发布到机构知识库符合著作权相关法律保障公共利益的宗旨,出版商无权剥夺这些作品的公众获取权。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建设中的档案著作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姝 《北京档案》2005,(6):19-21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核心.公元1709年,英国安妮女王法案中首次出现copyright的观念,其中心含义是"权利是为作者而创造的".最初的立意是保障作者的创作力,使得创作品能够日新月异,不断发展.档案的著作权到底归属于谁?  相似文献   

7.
版权(Copyright),又称著作权,是作者基于创作作品而产生的一种民事权利。在我国版权保护和著译活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图书编辑强化版权意识,目的在于知法、用法、守法,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避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一般来说,图书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版权问题:一、保护作者的人身权著作权包括人身权(精神权利)和财产权(经济权利)。其中,作者的人身权具体包括以下权利:一是发表权。它是指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发表和如何发表的权利。例如,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表;是全…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版权贸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红 《出版经济》2003,(10):13-16
版权贸易主要指围绕着版权许可和版权转让而进行的贸易活动。属于服务贸易范畴,是与智力财产权相关的贸易活动。欧美和海外也称为版权交易。表现形式是版权的引进与输出。1991年6月1日我国颁布了《著作权》法,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加入公约  相似文献   

9.
王辉 《中国出版》2012,(5):67-69
通常所说的版权,也就是著作权,其主要内容是指作者对特定的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是作者及其他版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以及全面支配该作品并享受其利益的财产权。网络版权,从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这个法律术语,一般是指著作权当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作者及其他版权人在互联网中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1]当版权人的  相似文献   

10.
论期刊编辑的版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版权又叫著作权,它是指作者对特定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品享有的人格权和财产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共同构成知识产权的三大支柱。著作权法是国家为保护作者对所创作的作品享有专有权利,调整、规范作者、传播者、社会公众三者利益关系而制定的法律。我国颁布的《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实施国际著作权条例的规定》等法律、法规都属于著作权法的范畴。著作权法的主要内容涉及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的客体、著作权内容、著作权归属、著作权的保护期、著作权的期限、著作权的管理方式、侵权的追…  相似文献   

11.
版权、著作权和出版权辨析李凤玲,孙秀英《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施行已近六年了,但至今许多人对版权、著作权和出版权的概念模糊不清。有人认为:“版权”就是“出版权”,“著作权”就是指作者著书立说的权利;有的作者虽已和出版社签了合同,把某部著作的出版...  相似文献   

12.
版权交易逆差的"东方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晋 《编辑学刊》2004,(6):21-22
版权形成的基础是发达的科学文化和繁荣的商业经济,其发展依附于先进的知识载体和传播工具的发展.虽然中国在世界上较早产生了版权保护的观念,但直到清宣统二年(1910),才颁布<大清著作权律>,比世界第一个版权法--1709年英国的<安妮女王法>要晚整整200年.  相似文献   

13.
我们写稿、投稿,还会遇到一个版权问题。 所谓版权也称著作权。版权是基于创作智力作品而产生的一种民事权利。它主要指作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其创作的作品所享有的某种权利。这一权利不是在作品发表后产生的,即使作品没有发表,甚至刚刚写了一半,法律也不准他人抄袭。 版权的内容,包括精神权利(亦称人身权)和经济权利(亦称财产权)。精神权利主要指发表作品、在作品上署名、要求确认作者身份、保护作品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版权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12年年末,中国国家版权局和国际复制权组织联合会(IFRRO)在杭州举办数字环境下版权集体管理国际研讨会。来自IFRRO和国际作者作曲者协会联合会(CISAC)的高级官员,以及英国、挪威、新加坡、美国等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专家与国内版权专家学者和集体管理组织代表一起,共同就数字环境下国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做法和经验,及国际关注的版权立法、执法实践等议题进行交流。著作权集体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大陆,著作权与版权两个词为同义语,都指作者的权利。本文有时用著作权,有时用版权,但表示的意思都一样。<一>1949年以来著作权立法情况为了鼓励和帮助公民从事一切有益于人民与国家的创作活动,树立起尊重知识和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风气,开发民族智力资源,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自1949年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制订了许多保护作者正当权益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1950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版权贸易是与版权中的经济权利或财产权利有关的一项商业活动,即版权买卖行为,是在一定范围内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与他人对版权利用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由于版权贸易属于无形财产权贸易,它比一般贸易活动更复杂,其概念更难以界定.  相似文献   

17.
第一条为加强公安机关和版权部门(以下简称双方)的协作与配合,严厉打击侵犯著作权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及相关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提供资源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版权许可协议。以拆封许可协议和点击许可协议为代表的版权许可协议存在规避著作权限制制度的趋势。版权限制制度失衡,有碍基本人权、公平正义、民主的实现,不利于后续创新。英国于2014年10月1日生效的《版权、设计、专利法案》修改议案中,涉及合同与著作权限制制度的平衡问题,其制度合理性值得我国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肖尤丹 《传媒》2006,(8):44-46
缘起--信息网络与著作权 自1709年英国安娜法案以来,著作权的发展经历了印刷版权、电子版权、数字版权和网络版权四个阶段.每一次新技术的发展都会对著作权法造成深刻的影响.我们正在经历着数字版权和网络版权的时代.这一切变化都给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王泽 《新闻窗》2013,(5):80-80
著作权又称版权,即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它包括人身权利(具体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财产权利两部分。而现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著作权带来了新的冲击,原有著作权法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现代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在数字化时代,传统著作权法所保的作者的人身权、财产权和邻近权需要作出新的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