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晏红 《母婴世界》2013,(2):100-102
3000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就对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是如果学生不能从一件事物类推到相关的事物,那么就不用再继续教育下去了,“举一反三”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2.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举一"是老师的行为,"反三"是学生的感悟能力,是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孔子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的确是卓有成效的。现代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多媒体开始进入  相似文献   

3.
训诂二则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不复也”各家解释均为不再教他或不再告诉他。经分析应该是:(如果学生)不能把学过的东西举一反三触类彷通,那么就不能再用原来的办法教了。对于“外户而不闭”的解释,应该是:使门在外(敞开着)而不关上插住(或抵住)。“外”用如动词。  相似文献   

4.
“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启发教学的首创者,但孔子也是对启发教学专论最少的人,时代的局限使得孔子未能对启发教学作稍系统的论述,他只为后人留下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句文本,这种精辟和简捷,令人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孔子启发教学的思想,本文综合运用语言解释和历史分析力法,力图还孔子启发移学以本来面目,愿与同好讨论。 一、“文本”的解释 《论语》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此句解释,今人多  相似文献   

6.
初中古诗词教学无论对学生应试能力还是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而言都至关重要。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么,如果我们没有“举一隅”或者这“一隅”也没“举”得恰当、有效呢?学生还能“反三隅”吗?  相似文献   

7.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主张是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人所持“强说人”观点和“教师就应该换另一种办法施教”的观点是对启发式思想的否定与割裂。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的启发主张,就必须正确认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涵义。  相似文献   

8.
举一反三,“从懂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有关事情”,是治学的良方之一,是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式学习的习惯.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教师举了一隅,而学生不能以三隅来说明印证,  相似文献   

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尽力想弄懂而不得的程度不去开导学生,不到学生心里清楚却不能完美表达出来的程度不去启发学生。假如学生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你就不要再给学生举更多例子了。孔子这个言简意赅的论述,明确地表述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举一反三”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诗曰:“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这些都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必须正确处理“一”与“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商务日语教学中,以缓冲语为中心的商务礼仪教育十分普遍和重要,"缓冲语"虽然不是敬语,但却是商务礼仪表达的重要环节,被列为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商务日语知识要素之一。但是,缓冲语的教学在当前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在一些重要场合常常会出现失礼的现象。研究、了解缓冲语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归纳一些经常使用的缓冲语表达方式,有利于学习者在正式的商务礼仪交往中,表现得更为礼貌和得体。日语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以缓冲语为中心的商务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师德”作出了新的解释,并进而提出了在当前教育形势下,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两点建议:一是“为己而学”,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准,这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二是“寓身教于言教之中”,教师的讲授,不仅传承学问,而且展示人品,变课堂教学为立体式教育,使学生在受知同时,得到“师德”的浸润,从而益智增德。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一些学者、专家进行探讨、评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其争论主要在于 :对“类”字的不同理解 ,对“教”字的各种看法。现在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已基本形成共识 ,但对“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本文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来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告子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方式达成“不动心”境界,然孟子认为“知言”才是正道。其实二人所说的“言”均指他人思想言论,内涵一致,并非在言的内容或主体上存有分殊,根本不同在于他们对待言的方式,即告子是以外义判言,孟子是以心知言。  相似文献   

15.
<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其重在挖掘<春秋>的微言大义,它在儒学中,属于偏重于外王的政治学说.在对<春秋>的注解中,它宣扬儒家思想,强调以尊王为核心的大一统.严君臣上下之分,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提供了思想武器,并总结出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中国讳"的"四讳理论".  相似文献   

16.
《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周易》是儒家五经之一,包括上下经和十翼两部分。经作于西周初年,十翼源于孔子。汉唐大儒已有定论,但自北宋欧阳修起至20世纪,疑古者竭力否认十翼源于孔子。但《论语》、《史记》、《汉书》等古籍都明确指出十翼源于孔子,特别是《帛书周易》的出土,更为“孔子晚而好《易》”、十翼源于孔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坚持“人文为魂”与“能力为本”,使人文属性和学生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首先要确立课堂改革、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都以“人文”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课堂改革而言,课程的整合要以“人文”为中心,选择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以人文方法论为基础,整合多元教育教学手段和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立足多元或多样的方法,就是坚持了“人文为魂”。坚持“人文为魂”必然强调“能力本位”。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探究式”学习方法,不仅适用于普通中学教育过程,而且也适用于“五年制”高职这样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不仅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以此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全球维度"是21世纪以来英国推行全球素养教育的一大特色理念"。自我—他者"关系,是"全球维度"本身蕴含的一个重要议题。英国全球素养教育在政策、课程、教学层面分别体现出三组"自我—他者"关系:在宏观政策层面,体现为作为民族、国家的"自我"与作为区域、世界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在中观课程层面,体现为学科内"自我"与学科外"他者"之间的关系;在微观教学层面,体现为学习者"自我"与教育者"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组"自我—他者"关系虽表征各异,但均呈现出从对立到融合、再到共生的发展趋向,也凸显了全球素养教育从互识到共识、从同化到共生、从解读到解放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20.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在地域、等级、善恶等方面部分地解放了“类”的主角——人,在我国教育史的发展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类”的主角——人,其外在物质的束缚已基本得到了解放,拥有了平等的教育权利,“类”应该获得新的解释: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应该作为发展的目的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