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一、马礼逊时期:医药传教事业的开拓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  相似文献   

2.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龚颖 《大观周刊》2012,(3):32-32
十九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加剧了对外扩张、叩开中国大门的步伐,基督教新教也试图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在当时清政府禁教的背景下,马礼逊作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第一人,译经办报、开办学校,同时也参加了政治活动,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庄初升  阳蓉 《文化遗产》2014,(2):115-126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西南官话区传教的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和属于基督新教的中国内地会、加拿大卫斯理会、美国圣公会等差会,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西南官话文献,包括词典、教材和同音字汇等。这些文献大部分使用罗马字拼音来记录西南官话的语音,但拼音方案各有不同。本文结合各文献编印的历史背景,把传教士所使用的罗马字拼音方案分为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方案和基督新教的方案两大类,并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6.
近代山东作为西方基督教新教差会最早活动地区之一,先后有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40多个新教差会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对近代山东的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在研究近代山东基督教史之余,也对目前国内档案馆、图书馆所见所知的近  相似文献   

7.
近代山东作为西方基督教新教差会最早活动地区之一,先后有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40多个新教差会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对近代山东的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在研究近代山东基督教史之余,也对目前国内档案馆、图书馆所见所知的近  相似文献   

8.
英国浸礼会属于基督教新教差会浸礼宗的分支,该会要求教徒必须受洗而得名.成立于1792年.1845年,英浸会总部派传教士哈德森、吉若姆来宁波传教,但10余年间发展不大,遂将教务转交英国圣公会.1861年,该会义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开辟山东教区.1952年,随着新中国成立,英国浸礼会撤出中国.本文将回顾英国浸礼会在华活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活动,以求管中窥豹,重新审视西方新教差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基督教入闽传教策略的演变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唐、元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的不同差会曾三度传入福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西方传教士们为了使整个福建福音化,均采取了各不相同的传教策略。这些传教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教的成败,同时也对福建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基督教入闽的传教策略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阐述,并就其功过得失以及对福建的影响作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东北开办医疗事业协助传教工作,尽管其初衷是为了服务于传教事业,但在近代东北历史发展进程中,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教会医院的创办及其传教活动 开办教会医院,是基督教在东北早期传教活动之一.1900年以前,在东北开展医疗传教活动的传教上来自爱尔兰长老会、苏格兰长老会和丹麦路德会三大差会.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传教士在华传教活动,是西方文明第一次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本文力图通过对此时传教士在华传教策略的梳理和分析,探析其传教策略的形式和种类,以及采用这些传教策略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动因,并对当时传教士传教活动的影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裨治文(1801-1861),1801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尔彻城,大学期间即有志于海外传教.裨治文是早期来华的最重要的新教福音传教士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传教上.他受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以下简称"美部会")派遣,于1830年到达广州,在那里学习中文并研究中国文化,以期为将来美国传教事业的扩展奠定根基.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教禁解除,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中许多负有政治使命的传教师,在宗教的掩护下,进行政治阴谋活动。外国传教士们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外,他们更多地采用出版报刊的方式,进行宣传,麻醉和奴化中国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不属于我国近代图书范围而又不能不谈的事有两件,一是报刊,一是西方传教士在华的出版活动。后者从1815年马礼逊开始,一直到1950年广学会结束为止,百余年没有间断过,但以1842年——1895年在上海的世俗出版物为最重要。南京条约签订以前在澳门、广州一带,是为早期,数量不大。甲午战后我国的新式出版业日益发展,教会出版物的影响日益无足轻重,是为后期。自鸦片战争前开始,与我们有文化接触的基督教传教士已不是明清之际来华的罗马派而是新教传教士了。他们是为资本主义寻  相似文献   

15.
自利氏1583年来华到清政府禁教、耶稣会解散,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了二百年左右.传教士一般都采取利玛窦确立的知识传教方式,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各种学说.  相似文献   

16.
馆藏上海教会大学档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美教会在上海举办教育最初的动机是传教。由于直接传教收效甚微,促使传教士去寻找传教的其他更有效的途径。建立教会学校,就是欧美各国传教士根据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的传教手段。在一般教会学校得到较为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教会大学。开办高校的理由为:使上海的上等阶层皈依天主教或基督教,通过他们影响普通百姓等等。因此,早期的上海教会大学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所有学生,不管是否是教徒,都必须接受天主教或基督教教义和礼仪的严厉约束,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每年起码修习一门宗教课程,宗教课程是早期的沪江大学、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初的现代出版业基本是由传教士们发展起来的。出于传教的需要,他们在中国设立出版机构,出版书籍,创办杂志和报纸。这些出版活动在带来先进的印刷机械设备和出版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出版技术的革新和现代出版业的形成,并且在不自觉中培养了中国新一代出版家,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营出版业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我国中文期刊的空间分布及其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期刊是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月刊,时间在1833年,到1838年停刊,1838年广州又出版过一份《各国消息》,月刊,也是传教士办的,不久即停.鸦片战争以后,宁波被辟为五个通商口埠之一,1854年,传教士在此创办了《中外新闻》,最初为半月刊,以后改为月刊.三年以后,即1857年,上海出现了月刊《六合丛谈》,这是近代上海最早的中文期刊.从此时开始,期刊就在上海落户生根,虽然发展相当缓慢,但持续绵延,直到三十多年以后,在维新运动时期突然蓬勃发展.据1898年12月22日出版的《广学会年报》(第十一次),到了1895年春,上海有中文期刊五种.这份年报是这样说的:“至于杂志期刊,我们在1895年2月找到的只有八份,而且都与传教工作有关.其中五份是在上海出版的,其他三份是在北京、南京和福州出版的.”(《出版史料》1992年第1期第57页)根据这一资料,笔者把它编成表1如下:当时全国的中文期刊只有八种,真是少得可怜,“而且都与传教工作有关”,即全部是  相似文献   

19.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因其文化传教策略和中国社会需要,开始在华展开翻译出版活动,创办了墨海书馆、广学会等一批翻译出版机构,翻译和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在近代中国翻译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促进了我国翻译出版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骆世查 《编辑之友》2022,(1):94-103
中西交往在晚清从京城转向地方,从排斥禁绝转向互动重启,从上层士人交际转向出版印刷传递.由是,文章聚焦19世纪以来中西交往过程中关乎技术路径乃至具体印刷技术的权衡与考量的过程,试图打开中西文明互动中的多重纽结,规避纯粹的政治意涵研判,将中介方式视为影响全球沟通的关键.基于多种公开出版的传教士笔记、日记、书信、回忆录等资料,文章认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实地游历不仅为他们同英语世界沟通提供了全新素材,也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基于西式活字印刷术的书籍传教乃是中介中西的最佳方式,文章竭力透过多家英文报刊上的意见流通,勾勒这一展示与说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