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导致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本文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发展,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入手,对主导高等教育政治论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哲学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哲学的多元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导致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本文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发展,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入手,对主导高等教育政治论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哲学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哲学的多元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也有了新的存在意义,传统的高等教育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观在面对社会现实环境和一系列新的问题时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许多学者从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多方面功能和价值出发,提出了人本论、境界论、资本论等当今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新的哲学基础。这一切表明,多元哲学观的并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对大学的诸多隐喻中,"象牙塔"、"服务站"和"有机体"这三种隐喻最具代表性,分别蕴涵了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观、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和存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观的教育哲学理念;大学隐喻的流变是不同时期的大学精神内涵、存在价值以及发展脉络的重要表征,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大学认知方式以及价值判断取向的客观反映,是不同时期高等教育实践修正的产物。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如下特征: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多元化与整合、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阶段性和特色化、高等学校发展的异质化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哲学观指导下,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基于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探讨了<高等教育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思想来源,以及布鲁贝克对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与政治论的看法,认为认识论与政治论并不是单线行使而互不相干的,而应可以相互调和的,应该和谐统一的,以便更好的指导走向大众化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导致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深刻理解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在此基础上确立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文章在深入解读《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持张力平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现代高等教育应确立“人本论”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历史上存在的三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知识论”价值取向、“工具论”价值取向、“人本论”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识人的实践本性和教育的本性,论述了现代高等教育应该确立以促进入的发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即“人本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蒋凤英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81-183
从高等教育哲学视角,分析了认识论和政治论中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高校本身的不同目标追求及其相互冲突,认为超越政治论和认识论二元对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实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观,可以调适多种主体之间的目标冲突,确保高校组织的有效和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大致有两种选择,一是本质主义取向,二是反本质主义取向.本文论析了两种不同取向的不同特点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在冲突中趋向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系统地分析了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的观点 ,认为高等教育哲学主要有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两种。在疏解了持这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学者的理论冲突之后 ,布氏认为高等教育哲学观应该是在这二者之间求得平衡。这种平衡的高等教育哲学观有利于我们转换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是构建高等教育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政治论”、“人本论”高等教育哲学观都是哲学智慧的体现。但从哲学与教育的原始意义上考察,从高等教育的普适价值着眼,高等教育应以开发人的智慧、教人追求“大智慧”为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2.
自从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提出政治论和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后,该哲学基础一直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之一。从方法论、认识论及本体论三方面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把"人"作为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的来源,以"生命论"来应对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观,对于了解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提出了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大学自治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博弈便是这两种哲学观冲突的现实表现。如何在必要的张力中达成二者关系的有效平衡,如何实现"合作伙伴"的美好远景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质量观本质上是一个高等教育哲学问题。精英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认识论哲学为基础,奉行学术至上的质量观。随着高等教育哲学由认识论逐渐向价值论转变,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合多样性与合需要性的统一。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必须为政治服务,高等教育奉行的是一种合规定性的教育质量观。当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面向市场后,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奉行的是合满意性与合适应性相统一的高等教育产品质量观。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提出了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大学自治与政府治理之间的博弈便是这两种哲学观冲突的现实表现。如何在必要的张力中达成二者关系的有效平衡,如何实现"合作伙伴"的美好愿景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哲学的使命是对高深知识的规定。在高深知识的性质上,布鲁贝克认为,政治论高深知识与认识论高深知识既有其内在合理性又存在不足之处。在高深知识的传播对象上,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各有利弊。关于高深知识传播的方式,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不能被相互取代。学者作为高深知识探究的主体,只遵守外在规范或只坚持内心信仰,只崇尚学术自由或只强调学术责任都有失偏颇。在划定高深知识边界的基础上,布鲁贝克重构高等教育哲学的大厦。布鲁贝克认为,高深知识是认识论高深知识与政治论高深知识的统一,精英和大众二者同是高深知识的传播对象。在传播方式上,布鲁贝克主张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融合。学者要既遵守外在规范又坚守内心信仰,在探究的方式上,学者要平衡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社会变革关系密切,高等教育发展理论通过引领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以适应社会变革甚或引领社会变革,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创新。社会变革为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引。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创新应重视引领社会变革,转变视角;应避免理论的依附,从发展理论的借鉴与移植转向到高等教育化的改造与创新;应倡导理论发展的多样性,从寻求普适性的发展理论转向主张发展理论的特殊性和多元发展理论的兼容;应不断拓展自身的问题域,从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工具理性转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理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initially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virtue epistemology; it thereafter considers some possible ramifications of this branch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for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e main features of thre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virtue epistemology are first explained. Importantly, it is then maintained that developments in virtue epistemology may offer the resources to critique aspects of the debate between Hirst and Carr about how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ught to be carried out and by whom. Wilfred Carr's position—that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have privileged access to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about teaching practice—will in particular be questioned. It will be argued that Carr's view rests on a form of epistemology, internalism, which places unreasonably narrow restrictions upon the range of actors and ways, in which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of and/or for education might be achieved. In declaring that practical wisdom regarding teaching is ‘entirely dependent’ on practitioner reflection, Carr not only radically deviates from Aristotle's notion of practical wisdom, he also, in effect, renders redundant all philosophical research about education that is not initiated by teachers in this manner. It is concluded that Aristotle's general approach to acquiring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might yet still offer a foundation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ne that makes clear that the professional testimony and reflection of teachers, observation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already exist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ory and policy can all be perceived as potentially valuable sources of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of and fo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