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6页),同样,坚持从事物本身来说明事物,坚持从教育本身来说明教育,是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66页),同样,坚持从事物本身来说明事物,坚持从教育本身来说明教育,是基本的方法. 比喻,借用,以及对于关联的分析等等,都是辅助性的,并非主要的,基本的.教育不是经济.富人的子弟要上学,并不是因为他的钱用不完了.穷人的子弟要上学,比富人对教育的渴望一点也不差.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远不像教育学的教科书所讲的那样密切.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以悬置、还原的方法在人类生活世界的现象中探寻事物的本质,走向事物本身,是一种对现象或事物本身的直观洞察与意义建构的认识方法论.本体决定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本体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认识本体才能走向事物本身.个体社会化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教育的本体.社会教育总是在对“事物本身”的守望与超越中前行.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矛盾体,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根本动力,决定着事物的本质,而事物自身的运动则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表现.对教育本质的研究也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从教育内部的矛盾入手,通过分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揭示出教育的特殊本质.教师和学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形成的统一整体。这种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思想就是系统思想。所谓系统,就是指由各种要素、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一个事物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同时它又是高一层次系统的一个要素或一个部分。系统观点的显著特征,是整体性、集合性、目的性、相关性、最优化性。把现代教育技术与高师教育的师范性结合起来,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用系统思想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范性,就要把高师教育视为一个系统,来说明其需求和欲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论文的目的在于,从现象学视角对卢梭儿童语言教育方法进行回顾和展示并揭示其价值。卢梭对于语言的基本观点在于,语词只是符号,其意义来自于事物,并最终源自于人的生存处境。基于这种观点,卢梭的语言教育要从语言符号回到事物本身,回到对事物的亲身感知,回到现实利益与有用性,回到人的具体生存处境,回到生命—世界的关联方式,并最终回溯到人的实际意向。在卢梭看来,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儿童对语言意义的本真领会。  相似文献   

7.
筷子趣谈     
<正>八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写简单的说明文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清楚。叶圣陶先生就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文章十分注意条理性,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仿一仿。  相似文献   

8.
若干教育隐喻探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若干教育隐喻探源郑金洲隐喻也称为“暗喻”,是不明显的比喻。它与明喻一起构成比喻的三种基本形式。与明喻相比,隐喻不容易马上被指认出来。隐喻在教育陈述中运用较为普遍,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用来说明教育中的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相类关系,有的用来说明相同关系;...  相似文献   

9.
能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的特征因人们观察角度不同和写作目的不同,呈现出多个侧面。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时,可以到原文中找现成的语句,也可以自行归纳而成,重点是从文中捕捉、抽取有关信息。能根据事物特点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世界万物各有特点,要清楚地说明事物,应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相应地确立合理的说明顺序。即说明顺序的安排,是由事物的特点决定的。①以说明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或生产制作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以时间、过程为顺序说明。②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以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或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来说明。③以说明事物间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常按先总体后局部的顺序说明。④以实验为主的说明文,按实验本身的顺序说明。⑤以介绍建筑、景观为主的说明,按空间顺序进行。  相似文献   

10.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完善、升华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每一个新理论的问世,都来源于实践中新问题的发现。譬如,日本的“心灵教育”、美国的“生计教育”以及我国目前推广的“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都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但这些新理沦只不过强调了教育的某些方面,并没能真正把握教育的本质。毛主席讲过,“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83  相似文献   

11.
顺序是事物固有的条理性和人们认识事物的条理性的反映。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要根据事物本身的结构层次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决定说明的顺序。中学阶段常用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自身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关系依次进行说明的顺序 ,它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条理性的反映。空间顺序大多适用于实体事物的说明。当我们要介绍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具体实物时 ,它本身固有的是要有它的外形特征和它的内部构造特征 ,这就决定了必然要从外到内进行说明。我们还可运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 ,或从前…  相似文献   

12.
<正>【考点阐释】一、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形体特征的说明文。2.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二、如何分清说明的对象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对象往往可以从题目中找出来。事理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不能只看题目,而应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经思考分析后才能明确对象。事理说明文的对象一般找开头的总括句和结尾的总结句。  相似文献   

13.
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以教育创新为其前提条件和实施保证,只有坚持真正意义上的方向明确的教育创新,创新教育才能得以真正落实。因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创新。 一、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教育创新   “创新”一词从字面上讲,“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明发现、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一切新事物”。简单地说,创新是人类主体在处理和客体的关系中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独创性活动过程及结果。   教育创新是指关于教育的理论、思想、方法、目标、内容、体制和机制等的创新,其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  相似文献   

14.
第四章创新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趋势第三节创新教育学的三个发展趋势一、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趋势培养"专才"与"通才",是由教育创新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落实到教学上,则必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趋势。从教育创新的本质上看,人类的创新是整体性的,创新的整体性说明创新主体与客观世界是相统一的。应该指出,从科学发现到新学说创立,其历史逻辑和现实世  相似文献   

15.
由于传统教育实习制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当我国教育面临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的挑战时,教育实习也必然面临着改革.本文将结合世界教育实习改革的大趋势,从七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有教育实习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过程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集合。现象学用"回到实事本身"和"生活世界"理论构建了实践的、注重过程的哲学致思旨趣,启示教育学要关注教育展开的过程。教育的过程现象学以意向的开启,情境中的生成为教育活动的核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我建构与发展,形成过程论教育实践观。  相似文献   

17.
正在卡希尔的理解中,人是一种符号化的动物。语言符号使人摆脱对具体事物的直接依赖,通过抽象化概念来把握外在世界并表征自身,这使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真正区别开来。因此,学校教育主要是符号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也主要是符号知识的学习。然而,杜威认为,符号并不真正具有代表性,因为符号并不能真正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带入目前的经验之中,反而让语言媒介的代表性本身变成了目的。人的学习使自己获得经验的增长,这些经验是通过符号来进行归纳和表达的,但符号本身毕竟不是经验,  相似文献   

18.
由于传统教育实习制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当我国教育面临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的挑战时,教育实习也必须面临着改革。本文将结合世界教育实习改革的大趋势,从七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有教育实习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丽 《华章》2012,(3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鉴于此,本文依次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以此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内部。教育领域中充满着重重矛盾,需要用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和方法来审视,才能正确理解。本文论述了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与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科研与教学、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全局与局部、学校与家庭等矛盾关系。解决矛盾,需要认识矛盾的性质和发展的趋势,从全局出发,从事物的内部找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