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子道德教育观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观各有千秋。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智”、“勇”;墨家是“兼爱”;道家是法自无为的“道”;法家则是“法”、“术”、“势”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儒家持性善论,主张教师言传身教;墨家认为“有道劝以教人”;道家则主张民主平等的交流;法家因信人性本恶,故力主以法为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学”、“行”、“思”的结合;墨子主张“学”、“行”统一,以“行”为本;道家主张后发起人,白化自正;法家主张“以力致功”,反对空言。  相似文献   

2.
on,in,at表地点,on“在之上”接触面;“靠近、接壤、左右边”,in“在里面”和“中间”;at表示小地点,“入口、车站、影剧院”;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某些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个意义。例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我们以“治”去解释“乱”,这在训诂学上称为“反训”。古代汉语中这类词确实不少。“逆”有“违背”义,又有“迎接”义;“离”有“相连”义,又有“分开”义;“舍”有“存留”义,又有“弃去”义;“贷”有“借与”义,又有“求借”义;“假”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借”有“暂时求取”义,又有“暂时给予”义;“受”有“付予”义,又有“承接”义;“息”有“灭”义,又  相似文献   

4.
《型世言》中“臂上焚香”、“把”、“老爷”、“嫂子”、“老妈/老妈官/阿妈”、“脚跟头人”、“人材”、“俏花”八条词语未被解释,其义当为:1.“臂上焚香”,把物用钩针挂在臂上去烧香;2.“把”,嫁娶;3.“老爷”,对出家人的尊称;4.“嫂子”,对所爱女子或妻子的爱称;5.“老妈/老妈官/阿妈”,对妻子的泛称;6.“脚跟头人”,熟人;7.“人材”,女子的姿色;8.“俏花”,用珠穿缀而成的花状头饰。  相似文献   

5.
商场与战争有其相通的共同特点,以《孙子兵法》的智慧,精神指导商业实践,有如下要点:一、知彼知己,以“知”制胜;二、推陈出新,以“新”制胜;三、谋在人先,以“谋”制胜;四、合纵连横,以“交”制胜;五、奇正相生,以“奇”制胜;六、兵贵神速,以“快”制胜;七、以战养战,以“借”制胜;八、灵活多变,以“变”制胜;九、智勇双全,以“勇”制胜。  相似文献   

6.
“五小道德行为”源自于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五小”行为即: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勉、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7.
孵化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相似,也包括“天”、“地”、“彼”、“己”及“顾客”五个方面。“天”指外部一般环境;“地”指企业竞争所处的行业环境;“彼”指企业竞争对手;“己”指企业自身条件;“顾客”指企业为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对梁生宝的形象分析,探寻了“个体”自觉投入“整体”的社会成因及青春成因;探寻了在投入时,生命塑形中的献身精神、无私品格、行为规范等主要构成成份;相应地分析了郭振山等等人物在投入、归入“整体”时的成因;并以此探讨了“有个性的个人”“偶然的个人”“真实的集体”“虚幻的集体”;青春的可爱与可怕;投入“整体”后的“个体”自觉等三个问题;通过对素芳形象的分析,探寻了被“整体”排除在“另册”中的“个体”的残损形态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孙丽 《考试周刊》2009,(33):37-38
汉语里“点”字,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可谓随处可见。它不仅多词性,而且多词义。它可以是名词,如:“点钟”、“小数点”;还可以是动词。如“点名”、“点头”、“点菜”;还可以用来表示较少的量,如:“喝点水”、“加点油”;此外,还可用来表示轻微的程度,如“有点累”。正是它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谈异读     
有些字往往有两个或更多的读音。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读音有异,而意义不变,称为“又读”字,这往往是书读和口读的不同,或者本为异读,后来約定俗成仅存一读;一种是异读即异义,义随音转,称为异义异读字。这里谈的是属于后者。教学和阅读时必須明了字的异读,这样才能正确地传授知识,才利于理解文意;而口头表达中更要使用正确,否則就有碍于相互了解语意,不利于交流思想,相互交际。异读字在古典作品中,尤其先秦古籍中数量特大,而现代汉語中也为数不少,常见的也有三百余字。我們必須重视这种語言现象,具备这方面的文字知识。现代汉語中的异读字,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例如:“长”字,在“长短”中读cháng,在“成长”“长幼”中读zhǎng;“重”字,在“轻重”中读zhòng,在“重复”中读chóng;“传”字,在“传記”中读zhuàn,在“传布”“传奇”中读chuán;“盛”字,在“盛饭”中读chéng,在“盛大”“姓盛”中读shèng;“弄”字,在“玩弄”“弄好”中读nòng,在“里弄”中读lòng。一种情况是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例如:“落”字,在“落下东西”中读là,在“降落”“落后”中读luo;“露”字,在“暴露”、“露水”中读lù,在“露头儿”中读lòu;“核”字,在“核心”“核定”中读hé,在“杏核儿”中读hú“还”字,在“还要”“还不来”中读hai,在“还家”中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编写《汉语大词典》的过程中,曾经收到“齐”字词目十条。根据兄弟编写单位寄来的资料卡,计有“齐全”七张;“齐州”六张;“齐年”五张;“齐世”、“齐巧”、“齐行”各三张;“齐旦”、“齐生”、“齐代”、“齐奴”各一张。在这资料不足的情况之下,究竟应如何笔削,做到信而有徵,恰到好处,那的确要颇费匠心。兹将在试释过程中的几点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以学定教”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它既可以是“先学后教”,也可以“先教后学”、“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关键在于抓住教学规律和本质,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用眼去发现、用脑去思考、用手去体验、用口去表述,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知识。“边教边学”,在预设中生成;“边学边教”,在生成中导学;“先学后教”,在导学中提升;“先教后学”,在提升中拓展;“以学定教”,在拓展中精彩。  相似文献   

13.
苗宇扬 《下一代》2012,(4):40-41
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要从“五小”做起,即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历史教学过程中,诸如“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德国统一社会党”、“德国共产党”;“正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斯巴达克同盟”;“拉萨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法为参照,先秦儒家之“礼”在总体上就是法;在机制上,“礼”蕴含着“法”(“刑”),“礼”“法”(“刑”)结合是儒家法的运行机制;在原则上,“法”(“刑”)以“礼”为指导原则,“礼”是“法”(“刑”)之理;在内容上,“礼”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部门法,如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婚姻法、商法等。因此,先秦儒家法实质是“礼”与“法”(“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太史弓 《师道》2004,(2):15-15
“√”与“×”,可说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符号。学生时代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几乎是天天见,作业上、考卷上少不了“√”“×”;进入社会,要填各种表格,应付各种调查,还是少不了打“√”与“×”;随着政治文明的进步,民主选举、民主测评多了,更是少不了打“√”与“×”。对此人们已习以为常。很少有人注意到,“×”虽是一种符号,代表着“错”,代表着“否”,但在观感上实在并不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医学原理诊治“问题学生”,对他们的诊治应看“形”重“神”;在诊断方式上,要“望、问、闻、切”,做到内外结合;在治疗方法上,要祛“离”趋“和”、整体调理,做到师生和谐、“长善救失”;在治疗过程中,要讲究疗程,做到宜慢忌快。采取这种“中医式整体疗法”为主、“西医式局部疗法”为辅的教育策略,相信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会话含意” “会话含意”指说出的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如“酷”一词,以前主要是残忍之意;后用作程度修饰,“酷寒”、“酷暑”;在当今青少年中,“酷”表达赞叹、佩服或好到无以复加。其他如“顶”、“板凳”、“沙发”等在网络交际环境中都有特殊的含意。再看:  相似文献   

19.
说“乌”     
<正> 在当今口语中,“乌”的含义比较复杂,有明显的贬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乌烟瘴气”;又有无意识的褒义,如“乌发”、“乌黑”、“何首乌”、“乌发宝”。因此,探索“乌”之褒贬二义的由来,分析“乌”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汉语词义变化的特点,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谁? 这是近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回答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小时候,淘气的鲁迅是亲邻眼中的“胡羊尾巴”;成家立业以后,发妻朱安和“小朋友”们敬重而又不乏亲切地称他为“大先生”;《两地书》时期,鲁迅内心深处最温柔的一面被唤醒,并外化为可爱的“白象”;他不修边幅,常常是一副蓬头模样示人,所以,在朋友圈子里又有“猫头鹰”的绰号;透过鲁迅异类而充满反抗性的文章,瞿秋白发现他是喝着狼奶长大的“莱谟斯”;在自题诗中,他甘愿做一头俯首劳作的“孺子牛”;在崇拜者眼中他是旗手、战士、先驱、导师、革命家;在敌对者眼中他又变成“世故老人”、“持矛把盾”的好斗者、以骂人为乐趣的无聊“小人”、“掮客”、“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可以说,遵循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迁延流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的不同侧面,鲁迅的“影像”一路如走马灯般“播撒”、“延异”,也充满了层层叠叠的矛盾、悖论与谬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