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洪甫 《新闻爱好者》2008,(12):100-101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传媒信息对社会的影响达到了“全方位”的程度。传媒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令人耳鸣目眩的大众文化正在通过各种媒介逐步肢解、动摇着传统的学校教育权威地位,向其所传承的大学文化渗透。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学会正确对传媒信息进行解读和判断,将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所以,正视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已经成为高校乃至整个社会不容回避的课题,加强大学生传媒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2.
赵晓春  李艳英 《新闻界》2006,(4):118-119
因为各种因素,较长时期内中国的农业媒体在传媒界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农业院校中的传媒教育更是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上。所以,尽管国家政策对“三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农业媒体和农业传媒教育在面临着较大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更多的是挑战。作为农业传媒这一生态链条上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段鹏 《现代传播》2007,(3):117-119
近年来传媒技术手段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为我国传媒专业教育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伴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进入了空前的大发展时期。在高速发展的“繁荣”背后,水平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等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因此,厘清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的关系、探讨专业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新世纪传媒人才教育“保持特色、提升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传媒素养的基本含义传媒素养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在国内的教科书及学术文章上,又被称为“媒体素养”、“媒介素养”、“媒体教养”、“媒体教育”、“传媒素质”等等。尽管称谓不尽一致,但所指代的基本上就是同一事物。为了比较全面地掌握传媒素养的含义, 有必要把国内外传媒素养的定义作一个扫描。有人认为传媒素养是根据1933年英国的李维斯和汤普逊合作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提出的“文化素养”概念演变过来的。他们认  相似文献   

5.
冷凇 《声屏世界》2006,(8):61-63
传媒通识教育西方传媒院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这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非职业化目标上,体现在非专业课程及其教学的方方面面。英国的传媒院校在一些课程设置上与时代紧密结合:如针对国际恐怖主义盛行拟定了“媒体与危机意识的传播”课程;针对美国等霸权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政策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与全球化”;针对“欲望城市”“老友记”等情景肥皂剧引领流行文化的现象制订了“肥皂剧中的女权主义”教学计划;针对技术发展对传媒领域的巨大影响开设了“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在传媒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焦点在中国的专业课程设…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21世纪新闻传媒业至少需要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新闻(传媒)策划型、技能应用型等五类新闻传媒人才。然而,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所培养的单面化人才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在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背景下,通过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经典原著”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有望培养出“体”(通识)“用”(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7.
谢金文 《新闻窗》2005,(1):63-63
西方的传媒素养教育主要是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分辩、选择和利用传媒的能力。我国既要学习西方在这方面的经验,又要结合我国情况,注意解决传媒本身的问题。因此既要对普通受众进行传媒素养教育,又要着力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和“媒介公民”——传媒机构和传媒人的传媒素养,解决传媒体制、媒介质量的问题,以及媒介公民的权力、责任和职业精神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军山 《传媒》2015,(15):23-24
目前,我国传媒类院校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轻德”的现象.比如,许多高校把采写编评等技能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看做是硬指标.而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有的高校甚至除了思政课,根本没有开设相关的德育课程.德育教育是传媒类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未来的传媒人才,良好的德育培养才是根本,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日益普及的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新鲜和便利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前所未有的麻烦和困扰。鉴于电子技术的发达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仅仅是简单地对传媒发展进行“管制”是不够的,而提高公民的理解、辨析、批  相似文献   

10.
传媒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经营观念”、“市场观念”,“策划能力”、“交际能力”就是一些关键词。这些词汇透视着一种信息:具有复合型能力的人才是传媒最迫切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已成为当今社会热门话题,与此分不开的是专业不同带来的就业冷、热现象。在大量热门专业遭遇“就业难”的同时,传媒专业学生毕业生进入媒体工作的惯性路径开始发生转变,毕业生难以专业对口进入媒体的现象开始成为普遍,越来越多传媒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去向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私营企业等从事内刊、宣传、公关、营销等工作。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社会与时代的产物。进入新时代,传媒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科技、新文化、新业态等新挑战,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传媒高等教育指明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专业交叉渗透、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新路径。卓越传媒人才培养要以“一流导向、创新引领、行业驱动”为发展思路,以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为基本要求,紧扣注重立德树人、优化招生机制、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创新等重要环节,优化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传媒高等教学改革要树立“三种意识”,坚持“三个为本”,把好“三大关口”,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美国传媒集中化的产业逻辑动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传媒产业的集中化发展有着深层的产业逻辑动因 ,在“政策性规定”和“对策性博弈”的表象之下 ,集团化的信息共享与衍生产品的开发无疑可以降低产品的开发、生产与传播成本 ,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 ,这是引发大规模并购、实现传媒集中化发展的原动力 ;而媒介技术、受众、政府、传媒市场等多要素之间的互动博弈 ,加上传媒产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特点于一身的特质 ,以及美国政府对于承载着“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的传媒产业的特殊考虑 ,都在改写美国传媒市场的结构 ,迫使反垄断法和政府的规制依据技术变动趋势和传媒产业内在逻辑不断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与跨学科传媒人才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侃 《现代传播》2004,(1):85-86
现行的大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传媒教育应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基础 ,拓宽专业 ,增强人文底蕴 ,营造学术氛围 ,培养科学精神 ,鼓励跨学科交叉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增强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刘贺  马文波 《新闻界》2012,(4):74-76
在传媒业高度繁荣发展的今天,传媒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应重视从伦理学角度去看待传媒教学,让学生确立适应社会的传媒伦理标准、传播观念,培养出来的传播者才会在处理、把关信息时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判断作为依据,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传媒承诺的特点 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承诺作为一种传媒营销手段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打出“东方时空,真诚面对观众”的承诺,《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的承诺。有的媒体对受众许下“你的声音我来传达”或“时时刻刻在你身边”等等诺言。应该说传媒的承诺体现了传媒的一种责任意识和受众意识,总体效果是好的。但是,传媒的承诺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必须予以防范。 承诺是社会行为主体非法律性质的社会义务承担的保证机制,属于非强制性的,属于社会道德伦理规范性质的社会约束机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媒语言的发展特点 传媒语言的外语化。伴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带动了国内传媒语言的外语化。所谓传媒语言的外语化,是指在各种传媒中运用外国语言来阐释相关的事物。传媒语言的外语化主要体现在报刊内文或标题上,吸收了英语广泛使用的词语,使文章生动而形象,且贴近百姓,贴近社会,为文章增色不少。例如:“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会见了美国IBM公司董事长”,“国务院总理李鹏昨天会见了国际SOS儿童村主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次来华是为GE公司牵线搭桥的”,“最能代表国产软件水平的DOS中文系统,已从创新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8.
江凌 《新闻传播》2009,(9):6-12
在目前的新闻传媒教育中,培养“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文明的推动者”已成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为此,新闻传媒教育正由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转变,从侧重技能训练向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转变.在加强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文理渗透:强化应用的教改思路指导下,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成为新时期传媒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新闻传媒教育指导思想是培养“体”“用”兼融的复合型人才。那么,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呢?  相似文献   

19.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20.
陈秀云 《新闻实践》2010,(10):21-23
当传媒被新闻主体指责“误读”时,要细心斟别。如果传媒检查新闻文本及业务流程没有纰漏,即便有一些缺点也非如新闻主体所指时,那么就要确认是不是“被误读”。新闻主体指责传媒“误读”有各自的动机,传媒对待不同动机采取行动,相机行事。因为不同动机决定着“被误读”对传媒及社会的损害程度。总之,传媒对待“被误读”既要与人为善,又要坚持原则,摆脱强势组织或个人的工具形象,做好社会守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