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个譬喻让人感触颇丰!他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把学校和花园作了比较后指出,学校不是别的,它是个"人园",和花园有着相似的意义。他指出:理想的教学,应当使"人园"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呈现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整体之美。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小学数学课堂中,"堆砌式"教学倾向仍然存在,出现了内容散点、方法割裂、视野封闭等问题。建筑式意识可以将复杂的数学要素视作整体,从宏观上形成体系,彰显整体之美,凸显逻辑之链,拓宽课程视野。教师应具有建筑式意识,以融通、关联为思维路径,帮助学生创建个性化数学大厦,真正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3.
"源流式"高中数学教学是切合新教改,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一种转变,也促使高中数学本真价值的回归."源流式"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意义是让高中数学"返本归源",让学生对数学"探本穷源",进而让学生从数学的"源"与"流"上整体、联系、深刻地把握数学.  相似文献   

4.
用故事链接知识能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故事能让数学知识回归原位,使数学知识呈现"整体之美",彰显"链接之链",拓宽儿童"思维触角"。应用故事进行教学,能帮助儿童搭建数学之塔,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发展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数学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在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同样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首先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了当前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复习内容传授化,学生无思维之需;复习目标狭窄化,学生无思维之力;复习方法简单化,学生无思维之场的"思维缺失"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知"为"智",经历数学复习的"探究之旅";变"个"为"类",串联数学知识的"逻辑之链";集"木"为"林",构建数学知识的"内部之网";从"表"到"本",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之法"的复习课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6.
"数学欣赏"教学以介绍数学的发展为契机,引导学生从数学美学、数学哲学、数学应用的角度去欣赏数学,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7.
如果以更开阔的视野来讨论古琴美学,则"情"、"禁"是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从古琴音乐发展史看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非美之美、合乎伦理道德的理性之"禁",与以道家思想为内核的、展现内在生命精神的感性之"情",互补相涵,赋予古琴艺术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8.
"转识成智"不仅是一个宗教问题、哲学问题,而且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从根本上涉及到当代教育观念的整体转变和教育实践的整体转型.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就应该以结合CAI,PBL,SEMINAR等教学手段与技术实现"转识成智",展现出政治思想的"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9.
从数学美感的产生看数学美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数学美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从美学的美感理论出发,为了使数学美教学顺利展开,获得好的效果,数学教学中应在采取多给学生展示数学美的特征策略之外,最好选择学生熟悉的数学内容开始;多方面联合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重视知识的"留白"作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重视情感的引导和带动;重视成功数学美感经验的回顾和总结等.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应当注意多了解数学美知识和美学知识,注意积累数学美感的体验,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环境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从原来的"双基"拓展到"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知识和技能是数学的"双基",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在小学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数学建模、化归等.本文重点分析"化归"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组织教学,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多设计几个"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既利于学生由浅入深洞察教学之奥妙,又利于学生由此及彼想象数学之严密;既是教学中的一种"铺垫",更是后续学习中的一种起步.学生真正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生成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学中的"台阶"设计看似微乎其微,其实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对中学数学中的美学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而集中指明了决定数学教学中渗透"双美"的四方面,即"双美"的内容、渗透的意义、特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中学数学中的美学进行了初步探讨,从而集中指明了决定数学教学中渗透"双美"的四方面,即"双美"的内容、渗透的意义、特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不少教师抱怨现在的数学课堂枯燥无味,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数学课堂果真无美感吗?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充满了美,如艺术之美,大自然之美、科学之美,数学之美.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作为数学教育的实践者,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学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苏教版"九年级(下)"黄金分割"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数学美教学实践.一、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情境引入师  相似文献   

17.
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数学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之美,使学生能用美的眼光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创造“数学美”。本文按照张奠宙与木振武两位先生提出的数学美的4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数学美”。  相似文献   

18.
数学与美学同源同根,数学中蕴含着美的元素.基础教育中,要从数学教学的"功利性"倾向转向"审美性"倾向.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上的美学理论包括完形、场论、对完形的知觉法则、异质同构理论等,对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如格式塔与数学教学的整体观,完形与自然美、数学美,张力与平衡对教的启示,留白与想象对学的启示等.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后知识、新旧知识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教师要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引导学生会用"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呢?一、运用前后知识"联系",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材每一个知识点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向的还是从横向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知识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  相似文献   

20.
和谐是中西文化理想追求的审美凝结.中西文化对和谐的不同追求产生了不同的美学观和不同的语言观:中国美学讲究"协和",西方美学崇尚"简约";汉语强调"整齐美",英语侧重"简约美".本文以文艺性散文为研究对象,从叠词、四字句、对偶、排比、反复五方面探析汉英散文翻译中如何体现各自的语言之美以及美质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