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的关键时期,科学判断时代形势,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其开始的标志主要体现在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这次飞跃所蕴含的“活的灵魂”两个方面。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2.
黎声 《教学与研究》2006,2(5):92-94
2006年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同时出版了黄允升研究员的两部新作:《毛泽东三落三起———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与曲折》(以下简称《毛泽东三落三起》)和《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以下简称《理论创新》),集中地、系统地展现了毛泽东自主地开辟与俄国“十月革命”先城市后农村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书中以大量的生动的独特性创造表明,毛泽东是我们党历史上自主创新的典范。这两本书都是从中共中央“八七”会议起笔的,原因在于,此时的毛泽东经过对大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认识上产生了一个飞跃,破除了“我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是从毛泽东拟定以汝城为中心《湘南运动大纲》开始的。汝城"新湖南"形成与发展、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建立、朱范合作和汝城整编、"汝城会议"、毛泽东创建龙溪、西边山革命根据地是这一探索的具体实践。这些理论设想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为主要内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早雏形,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思想、武装力量基础。  相似文献   

4.
三中全会以来党史研究的新进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深入研究了下列一些重要问题: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几年来发表近百篇文章及一些著作。如李鸿文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研究》一书,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了系统而概括的考察。对这个问题,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道路在井冈山时期就形成了,而且毛泽东一开始就认识了这条道路。研究者们否定了这一说法,认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奠基、基本形成和成熟三个历史阶段。井冈山时期为萌芽阶段,1930年上半年的赣南闽西时期为基本形成阶段,其标志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发表。1936年以后,毛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章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本章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和回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冲破“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束缚,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找到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历史,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瞿秋白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贡献。在有些介绍瞿秋白生平、论述瞿秋白思想的著作中,瞿秋白被宣传为顽固地坚持“城市中心论”、“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反对派。其实,在瞿秋白有关中国革命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论述。这些论述,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闪闪发光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创造了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党和人民在集体奋斗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完整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有一个提出、发展和最后形成的过程。仔细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这一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  相似文献   

9.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此道路形成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进行了艰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哲学依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从而奠定了这一道路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0.
谢冰 《华章》2012,(13)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以新的形式和新的结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仅就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革命道路的探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胡绳晚年,以民粹主义问题为切入点,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所作的再评价,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在批判民粹主义问题上,陈独秀与毛泽东可说是殊途同归。陈独秀运用“二次革命”论批判民粹主义,而毛泽东所凭借的则是新民主主义论。这两个理论虽有原则区别,但在与民粹主义划清界限的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二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主张有间断的革命和最终的革命目标等方面,见解相似,结论相近。我们应从这一角度对陈之“二次革命”论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创新的前奏(1922-1937):党对民族“自治”理论的认识及初步实践。建党初期党的早期领导人借鉴了俄国党的民族“自治”理论,提出了党的民族“自治”理论;长征中把民族“自治”理论付诸实践,创新了县、乡两级自治政权:(2)创新的进程(1937-1949.10):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抗日战争期间党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解放战争期间创新了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创新的标志(1949.10-1956):建国初期党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全面创新并付诸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创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始萌芽;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初步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向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经过初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而不是纯粹理论的设想;它是中国式的而不是苏联式的;它是探索的一个过程的产物,而不是终结状态的学说,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当前,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党正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篇著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基础,是与时俱进的,又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有两个方面,一是其主要理论内容已形成,二是这一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福建古田开始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新阶段,红四军在古田召开了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根据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培养教育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毛泽东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状况作出了正确估价,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住和作用,并恳切地指出了他们的弱点与不足,制订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论证了对知识分子进行培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泽东为知识分子的成长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毛泽东亲自参与对知识分子的培养教育。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的统一战线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无论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大法宝。毛泽东依据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从而确定统一战线对象;毛泽东依据对民族矛盾的分析,从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依据对中国现代历史经验的分析,明确了党是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财经思想的理论来源中,主源是马克思主义,次源是中国传统财经思想。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经济情况的分析是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财经思想的经济基础。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财经思想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可分为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和形成阶段。文章对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财经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灵魂及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抒写革命爱情的词作三首《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和《蝶恋花·答李淑一》,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是毛泽东人格魅力和独特风格的诗化表现 ,堪称是革命爱情的史诗 ,为当今和后世的诗人和词家抒写这类诗词 ,创立了学习的光辉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