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作于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  相似文献   

2.
柴舟 《语文知识》2006,(5):42-42
《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纪游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作者于元和十年(915)被贬为江州司马,心情一度跌入低谷。从诗的第三句“长恨春归无觅处”可知,诗人登山之前,正为春光的消逝而伤感、失望。因此,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寺外大地上的芳菲已经落尽,不免令人心生伤春之情。但次句“山寺桃花始盛开”令人眼前突然一亮——诗人在高山古寺中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相似文献   

3.
错评咏花诗     
四月桃花开 那年春末,白居易游玩江西庐山,写下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  相似文献   

4.
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相似文献   

5.
错评咏花诗     
《家教世界》2013,(3):48
四月桃花开那年春末,白居易游玩江西庐山,写下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竟见  相似文献   

6.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曾谪贬江州(今九江)司马。天下闻名的庐山,正在江州附近,白氏经常去游历,写下不少咏山中景色的诗篇。大林寺是庐山胜景之一,这首绝句写诗人初夏游山寺时所见所感。庐山海拔1400多米,山高气压低,气候寒冷,当  相似文献   

7.
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就把这事忘了。某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怒放,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  相似文献   

8.
公元817年春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与朋友结伴游庐山,作了许多诗,其中《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相似文献   

9.
一、山地垂直气候与诗歌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人  相似文献   

10.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的秋天,诗人第一次游庐山,就被这里奇峰耸峙、佛殿云拥的优美风景所吸引,并决定在这里构筑草堂。元和十二年春天,草堂落成,诗人搬进草堂,欣喜之余,挥笔写下了《庐山草堂记》,文中说:“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就在这年初夏的一天,诗人和一些朋友畅游庐山,来到大林寺,看到一片盛开的桃花,高兴得击节  相似文献   

11.
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自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相似文献   

12.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解说:人间四月鲜花已经凋谢,大林寺里桃花刚刚盛开。我常恨春天走了找也找不到,没想到它转到这里来了。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沙白  相似文献   

13.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科学链接  相似文献   

14.
1.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请从地理学角度,说明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始盛开”?  相似文献   

15.
人间四月天     
当同学们翻开这期杂志时,人间已是四月天。2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讲述了诗人徐志摩浪漫的爱情故事。全剧用抒情的手法,再现了英伦三岛美丽的自然风光,还穿插了许多徐志摩当年写下的温婉诗句,比如《再别康桥》。有趣的是,语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里,就选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这首诗据说以前通常出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从《人间四月天》到《再别康桥》,从徐志摩到世纪新人,当下的初中生有些怎样的观后感、读后感和表达的渴望呢?佛山市南海区黄岐培英中学的同学们畅所欲言———罗建清:我看过《人间四月天》,那是一个很浪漫的故事,而浪漫的事往往就是傻事!李经纶:看到人间四月天这几个字,我就想起了白居易的《游庐山大林寺》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朱玲秀:徐志摩说数学不好的学生也许可以做诗人,这真让我激动,我的数学就不太好。胡彩平:诗人、诗歌总是浪漫的,而课本、考试、升学却谈不上浪漫,充满了艰难。张英爽:志摩志摩,人贵有志,好事多磨!校长徐雪林:四月是充满诱惑的时节,怒放的花都期望是最后的一朵;四月是由春而夏由温而热的时节,躁动的血脉需要清凉的刺激;四月还是个梦想联翩的时节,到处是...  相似文献   

16.
一首诗中的虚拟景象过多,一般易于浮滑滞塞。李白这首诗却真气充溢,气势飞动,自然天成。这得益于意境塑造时,诗人运用了和谐性和直觉性的诗学原则,使诗歌中的虚拟性景象产生审美转化,体现出盛唐气象的审美特征,形成了兴象玲珑的完美意境。在此专论诗歌中虚拟景象审美转化:意境营造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7.
《匡庐行脚诗》是黄宗羲山水纪游诗的代表作。这组诗歌是黄宗羲在1660年8月至11月间创作的。1660年8月11日,黄宗羲由家乡余姚启程,游历庐山,至同年11月26日返里,历时三个半月。在这期间,或游庐山,或行途中,诗人都有日记和诗歌记事,这些诗歌便是《匡庐行脚诗》。在《南雷诗历》中,《匡庐行脚诗》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发出异样的光彩。这组诗歌与黄宗羲山水纪游诗清新明丽、充满生活情趣的风格完全不同,普遍带有伤感色彩;诗中寄托着诗人对故国的怀念,暗寓着诗人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恨和不屈斗志,现择首尾两首,略做分析。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2005年江苏泰州市中考题)【答题指津】第1句中的诗反映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季节气侯差异大的特点,八月南方暑热未消,塞北已是雪花飞舞,说明物候与纬度有关系。第2句中的诗反映高山气候特征,山高天寒,春季来得迟,物候与地势高下亦有关系。答题时要把握诗意,看准诗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与地理知识点的联系,从而准确地表述其原因。【命题探究】这是一…  相似文献   

19.
乡村四月     
翁卷是南宋诗人,浙江永嘉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温州。他一生没做过官,一直在江南乡村生活,他的作品也以田园诗为主,这一首《乡村四月》就是其中的代表。“乡村”是江南水乡,“四月”是中国传统农历的四月,是初夏时节,这首诗描写的正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诗的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诗人首先就抓住了江南水乡最鲜明的景色:绿原、白川,从视觉角度着眼,  相似文献   

20.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放假一个星期,我和爸爸妈妈去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景区游览。庐山美丽的风景深深留在我心中。秀峰、白鹿洞书院、仙人洞、御碑亭、五老峰和三叠泉……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秀峰的瀑布就像李白所写的一样壮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距今已经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花径曲径通幽,湖光山色,风景如画,就像白居易所写的《大林寺桃花》那样美丽: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仙人洞是庐山著名的景点之一,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此修道成仙。每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