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胡状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加大、开发效果变差等系列问题,解放思想,摸清剩余油在平面和储层间的规律,进行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类与韵律层重组研究,为油田的后期开发打下基础,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沉积微相、构造、断层及隔夹层等各种地质因素综合表现出油藏内部的非均质性,影响地下油水的运动规律.本文结合东营洼陷史深100地区沙三中的储层特征,客观地表征了浊积岩储层的平面、纵向、微观非均质性特点,对该种储层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提供了地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情字井油田黑98区块储层孔渗低及东西向裂缝发育的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为研究区油藏开发提供挖潜及调整的方向。在对研究区油层和储层情况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研究区以往的勘探和生产资料,以石油地质学、油藏工程、油田开发地质学、渗流力学及油层物理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根据模拟成果,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剩余油挖潜价值进行分区,作为油藏调整注水开发方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提高极复杂断块油藏构造认识程度,搞清储层空间展布,落实剩余油分布类型及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剩余油针对性挖潜技术,并开展矿场试验,最终达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同时为其它高含水期油藏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井-地电位成像技术”,测量油气水在储层渗流过程中的电位差异,进行电位数据反演成像,给出地下储层的剩余油分布趋势,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6.
对储层地质特征、非均质性以及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最终目是为了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及制定相应的挖潜措施。剩余油分布研究最有效的方法是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在剩余油分布研究课题中的取得的成果,总结出了一套较好的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郭士博 《内江科技》2014,35(11):63-63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是特高含水期油藏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次研究中,以埕东东区为研究对象,综合密闭取心井资料、测井资料、动态监测资料及生产资料等,利用地质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手段和室内试验技术对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重点研究了储层非均质性、井网状况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明寨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采,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较零散,精细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对构造、储层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本文利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通过井组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断层、层面、渗透率、孔隙度等数值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剖析储层的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模拟出的沉积微相空间分布符合地质规律,为更好地控制开发后期储层物性模拟,使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和认识更合理,模型更为可靠,从而指导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透镜体岩性油藏砂体形态不规则、核缘物性差异大、压裂裂缝和沉积性与井网匹配性多向性的问题,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人工裂缝与井网不同夹角时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沉积相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该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孙玉梅 《内江科技》2008,29(1):117-117,149
针对九区稠油油藏的储层特征、主力层井网完善、非主力层井网控制程度小等特点,采用水平井挖掘非主力层剩余油技术,实现了稠油油藏的高水平开发。  相似文献   

11.
史树彬 《内江科技》2012,(11):118+197
本文在分析胜坨油田已有描述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描述了特高含水期储层主要变化变化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从剩余油储量大小和储层非均质两方面分析了对堵水调剖效果的适应性,为胜坨油田下一步的堵水调剖选井、选层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燕 《内江科技》2010,31(6):112-112
东风港油田车1区块为中渗断块油藏,本文从构造特征、储量分布、原油物性等油藏地质特征入手,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车1块的剩余油分布在未动用区块、无井控制区块以及构造高部位。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开发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3.
肖勇  周翠苹  李爱军 《内江科技》2011,32(8):132+139-132,139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濮城油田文51断块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即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勇等 《内江科技》2014,(5):64
<正>本文根据沙二下油藏分类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和构造的复杂性,着重对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及赋存特点进行描述。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及时优化开发对策,开展了不同挖潜方式的注采调整实践,通过配套的工艺技术,进行深化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探索。1油藏概况濮城沙二下油藏是一个埋藏深、含油层系多、非均质性严重的断块油气田。含油面积17.2km,石油地质储量3650万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整装油田油水过渡带形成机理,进行次生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规律分析,开展了整装油田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开发潜力预测分析。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总结出整装油田油水过渡带富集影响的因素:包括原油密度、地下原油粘度、渗透率变异系数、储层微构造、注采比、产液速度和累注水倍数,为进一步加强油田剩余油研究和挖潜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卫22块目前处于高采出、高含水、高采油速度三高阶段,针对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高度分散,Ⅱ、Ⅲ类层动用相对较低的现状,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特征与精细评价、储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分布定量描述、储层分类潜力研究及储层分类治理方案研究,不断提高油藏认识。利用成熟配套工艺技术,充分发挥一二三类储层潜力,水驱采收率提高4.87个百分点,采油速度保持在1.1%以上开发,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含水油藏后期二次开发,提出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前提和关键是要认识地下剩余油形成的原因及其分布规律,明确了剩余油挖潜的方向,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内江科技》2013,(7):44-45
<正>文明寨油田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的主要矛盾随之由层间、平面矛盾向层内矛盾转移,储层内部结构非均质性作为主导油田开发后期水淹形式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的核心地质因素,成为开发地质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文提出夹层是控制层内韵律段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水驱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夹层对韵律性厚油层剩余油富集的影响,提出正韵律厚油层挖潜方式及其适应性,提高油藏的开发水平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唐然  刘良宇  杨浩珑 《内江科技》2011,32(7):129+180-129,180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措施挖潜难度越来大。根据近几年措施挖潜和方案调整过程中剩余油分析的经验,通过建立储层地质模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采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的油藏工程方法,结合油藏特点应用弱水厚度法、动态监测资料辅助分析法、水淹图辅助分析法、注水主流分析法等动态分析手段,在综合含水很高的情况下,对本区进行了剩余油分布的综合研究,利用研究成果进行了工艺配套综合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东濮凹陷乃至中国东部各大油田主体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目前,开发上多采取细分层系、改变液流方向、深度水驱、放大生产压差增加产液量等方式手段提高主力油层采出程度。但由于储层内部结构及渗流特征认识不清,导致无法准确把握主力油层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无法实现剩余油的系统高效挖潜。本项目以文留油田文79南块为载体,以砂体内部结构分析为切入点,构建砂体内部结构模型,分析砂体内部低渗缓冲遮挡及高渗绕流屏蔽对渗流差异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从而明确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