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香港和国外的一些学者,在评述孙中山的晚年思想时,断然否认孙中山有“联共”的思想和政策,这是一种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说法。对此,笔者在《论孙中山“联共”政策的思想基础》一文中,曾经指出:在孙中山博大精深的思想中,本来就是包含有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成分的,他对社会主义也是有一定的认识并心向往之的。虽然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一定距离,但是不可否认他是赞同社会主义的。因此,当孙中山为实现资产阶级的革命理想,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期努力和奋斗,却接连不断地遭到挫折和失败之后,他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过去,以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苦闷而痛苦的反思中,他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孙中山的一批追随者探索社会主义 (非科学社会主义 )对孙中山产生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一些社会主义主张超出同时期孙中山的思想 ,并被孙中山以后所吸收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因而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于景涛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4):37-39,36
孙中山“集产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思想 ,在当时的条件不可能产生实际的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意义。但是他的节制资本思想 ,即避免资本主义残醒的原始积累的思想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建国后 ,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体现了中山先生的集产社会主义设想 ,成功地避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生 ,后来由于冒进和天灾人祸 2 0年 ,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根据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即体现了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思想 ,又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沿着非资本主义道路进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叶形成的社会主义观,对后人研究和实践社会主义产生过重要影响。章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社会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内涵与特征以及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联系与惜别的探析,指出了孙中山先生对认识社会主义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孙中山社会主义观与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5.
于景涛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4):37-39,36
孙中山“集产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本质区别,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条件不可能产生实际的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意义,但是他的节制资本思想,即避免资本主义残醒的原始积累的思想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建国后,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体现了中山先生的集产社会主义设想,成功地避免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生,后来由于冒进和天灾人祸20年,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根据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即体现了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思想,又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沿着非资本主义道路进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党对科学社会主义新形态的不懈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的科学内涵,反映出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崭新成果,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崭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它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孙中山在经济上追求共同富裕,即创造“多数人的富”;二、在政治上,孙中山追求“全民政治”,主张“以俄为师”、“人民独裁”;三、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是资产阶级代表,但在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孙中山的思想不断进步,跨越了资产阶级的局限,以“合乎人群之需要”作为人生追求;四、孙中山将共产主义作为其民生主义的理想,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一样,几经摸索,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孙中山都是在游历欧美大陆之后,才开始注重社会主义学说传播的,梁、孙二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一方面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儒家的“均平”、“大同”观念的烙印,另一方面,又受到形形色色近世西方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从其内容本身来考察,梁、孙二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双重性和层面性,即均是“大同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统一结合,这是二者之共性;而梁启超、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唯一分歧,即在于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是避免一切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则是避免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一生倡导和实践民族、政治和社会三大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始终立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其民族革命由最初狭义的反满发展到反清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其政治革命是主张“破”与“立”的结合,提出了“权能分开论”,本文对此作出新解。关于孙中山中国式社会革命的措施,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等,本文亦有新的看法。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可称为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研究并热情宣传社会主义的人之一。孙中山社会主义理论即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旨归是消除资本主义弊端。这一理论是20世纪初中国人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峰,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在对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以“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这一经济纲领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误解,但是,这一思想中“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合理内核”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角度,论述了毛泽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认为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经济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孙中山“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方案在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从而深化了孙中山社会主义理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重要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列宁、毛泽东做出了理论新贡献。邓小平则正确处理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老祖宗”与“新情况”的关系问题,在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同时,也将“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认识论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孙中山从事社会主义(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原因之一是他受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中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其对孙中山探索社会主义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与江亢虎之间的关系一直鲜为人知。实际上,从民国初年到20年代,孙、江关系非常亲密;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与江亢虎的社会主义主张,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从五个时段,即从民国成立前后、孙中山辞职以后、“二次革命”失败以后、1921和1925年,分别介绍了江亢虎与孙中山的私人交往和政治关系,以便全面认识孙中山、江亢虎的思想及其与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生说起,论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表述;指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共产主义包含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它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它的高级阶段。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经典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析出发,介绍了现代意义上的经过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科学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通过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论述,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对“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流行着一种不确切的评价,认为民生主义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有的研究者根据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与《两种乌托邦》的有关论述,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从学理上说是错误和反动的。它模糊和腐蚀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它“是一种乌托邦”,是“反动分子的理论”,是“极其反动”的。这是因为,它“认为在中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既然落后就比较容易实行‘社会革命’等等”。现在看来,这些评论显然是不切合孙中山的思想实际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断泛滥,其影响日益扩展。在帝国主义加紧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战略中,向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挑战。当前,剖析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认清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从思想上与其划清界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斗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