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是为伦理学重新寻求真实的自然基础.要对伦理学的这一自然基础予以求证,须先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入手: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生命-人"何以存在和怎样存在才最好,由此,伦理本身是生态的.伦理学生态性,既指其存在的整体性,又指其存在敞开的生成化,因为,无论是生命还是人,都是未完成、待完成并以其自身之力而不断追求完成的存在体;并且,命和人的这一生存努力方向的敞开,不仅要遵循自然之理,更要遵循血缘法则.从狭义的人本角度看,伦理即是人类遵循自然之理和血缘法则把自然(充满物理本性)的人打造成文明(有节制和德性)的人的那样一种开放性生成的努力方式.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人性与道德具有本质上的相通性,这种本质就是视人之为"人"。在一定意义上,人需要道德来反映和表现人性,而道德的产生和存在又必须以人性为根基。人性之善是道德的本能体现,凸显精神之性是道德的人学追求。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教育两个不同的名词,其本义却是相通的。按老子的《道德经》所释,"道"指自然运行的真理、规律,"德"指人世向善的品行、素养。按《说文解字》,"教"指上所施下所效也,"育"指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推,教育应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那么所倡导的"道德的教育",其要义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而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点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基于以上认识,将地理教育置身于教育的道德体系中理解,合乎"道"至于"德"的地理教育应  相似文献   

4.
追寻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追寻大学之魂"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是要面对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引发的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正在出现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追寻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从时代的高度和理性的视角对大学的文化本质、文化使命、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这是"追寻大学之魂"的核心和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的有机结合,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创新"大学之道",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展现出一种由"天地"而"人文"的具有浓厚"自然"特性的认知模式,其基本思想是人文取法自然:用自然法则比照人文现象,用自然的道理阐释修辞原理,用自然规律指导语言运用.我们把<文心雕龙>的这种思想特征概括为"自然修辞观",这是一种着眼于借"人"以外的"超人"因素来解释修辞现象的思想观念.这种"天地人文"式的观念是有历史传承的,在我们的初期文化里大量存在.就当下来看,"自然修辞观"成为广义修辞学思想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7.
陆军  杨红娟 《成才之路》2012,(26):54-54
正朱永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教育之梦》中的《理想的美育》一章中把"自然美育"放在了首位,"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如此,许多名人大家都是自然美育大家,甚至不惜弯下身去崇拜自然之美,而把自己置于不顾地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人学","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关注的主题。区分"本质"与"本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必要前提。从现实性上说,当今纷繁芜杂的世界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源,"位置决定观念"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必然性;作为"必要的乌托邦",教育促使习性发挥着"建构性"作用,从而体现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类存在"这一人的本质。社会、个人和教育三者的辩证关系决定着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一方面不能把"教育服务社会"庸俗化为教育对社会的"被动服从";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改革和文化革新,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9.
"沧浪之水"原本指汉水的一段,并不具有特殊的涵义。但《孺子歌》的诞生,特别是经孔子、孟子、屈原等的传播后,就为"沧浪之水"赋予了崭新而深刻的涵义。他们把自然之水的清浊与人的精神境界的清浊,乃至于社会的清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沧浪之水"成为高雅脱俗、清廉自守的象征,使"沧浪之水"由"自然之水"上升成为"人文之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语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探讨吕不韦的管理思想有三个层面。第一,"通乎性命之情"即把握和利用人的自然欲求,是吕不韦管理思想的出发点;第二,"天下为公",即建立一个相互依存、利益共享、和谐共处的组织,是管理的理想状态,实现这个理想的关键是明确"君道"、"臣道",即组织内要合理分工;第三,君主完成"君道",就需要修身律己、尚贤任贤、崇尚德教。吕不韦的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组织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嘉应学院学报》2016,(1):30-34
庄周蝴蝶梦,作为《齐物论》最后"压轴"的段落,文字简洁,寓意却非常深邃。庄周化蝶,而蝴蝶又是由毛毛虫羽化而来,隐指人只有"丧我",例如去除自身的贪婪和自以为是等,才可能获得逍遥自在的生活。蝶化庄周,表明人在幻想过后还是要无奈地面对残酷的现实,还是要寻求现实的解脱之道。庄周与蝴蝶间的相互转化,从最为宏观的角度看,表征着世间万物的相互迁移与变化无常。庄子使用"物化"一词反映这种转化,但是,"物化"一词却又暗含着顺物之化而与道俱化的思想,而这又是对于《齐物论》的主旨、乃至庄周蝴蝶梦的根本寓指的高度概括与升华。  相似文献   

12.
老庄自然主义教育的根柢在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圣人”是此思想在教育目标上的反映,"不言之教”则是其教育方法.老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其合理因素,在当时和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相和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生之道是实现原则。"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  相似文献   

14.
"自然适应性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线.夸美纽斯所谓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指的是教育既要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又要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史上,夸美纽斯首次通过类比自然,试图揭示教育内在的规律,这一开创性的实践,既奠定了教育的科学化行程,亦予以后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语:我们曾经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庄子云:"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然而,最近一个多世纪里,我们是如此迷信于"发展",有些学者几乎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一个地区如没有机器工业,往往被人讥为"封建落后"。以此发展观推之,桃花源之类的胜地,势必要建几家小化工厂、造纸厂,或是农药厂什么的。在有些人看来,不把青山绿水搞成残山浊流,似乎无法反映"发展"的丰硕成果。以至于某些场景下,"开发"一语几与"破坏"同义。  相似文献   

16.
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是为伦理学重新寻求真实的自然基础。要对伦理学的这一自然基础予以求证,须先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入手: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生命一人”何以存在和怎样存在才最好,由此,伦理本身是生态的。伦理学生态性,既指其存在的整体性,又指其存在敞开的生成化,因为,无论是生命还是人,都是未完成、待完成并以其自身之力而不断追求完成的存在体;并且,命和人的这一生存努力方向的敞开,不仅要遵循自然之理,更要遵循血缘法则。从狭义的人本角度看,伦理即是人类遵循自然之理和血缘法则把自然(充满物理本性)的人打造成文明(有节制和德性)的人的那样一种开放性生成的努力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正在学校教育中,受人推崇的教育方式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以知识,更要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然而,面对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在这之前应再加上一个"欲",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欲",这里的"欲"是指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方法才有用,才能打到"鱼",这才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先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欲望比学习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这个命题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理论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其视为"唯心主义"、"修正主义",而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科尔施、马尔库塞、萨特等人却奉之为圭臬。本文就"自然"这个概念在卢卡奇转入马克思主义并参加革命活动之初所指含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卢卡奇对"自然"概念社会性理解是为了揭露现代科学意识具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质,从而打破物化意识的僵局。  相似文献   

19.
王刚  朱兵香 《考试周刊》2008,(14):211-212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由婴孩素朴自然的本性出发,要求人们克服私心和欲望,回归于"自然",回归于人的本性,以此来克服社会文明对人的异化和控制.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的启示是:树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道德教育要立足于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核心问题,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在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在美";人本身以及人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自然",人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美,作为一种"再生美",与自然之自在美和谐统一于世界之一体.传统文人画艺术的这些思考,应当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并启迪研究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