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育部2012年启动实施"2011计划",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协同创新、推进内涵式发展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主题。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对高校管理人员的新要求,并提出了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内部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高校内部资源和要素有效整合的一大重要战略。自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实施以来,不少地方性高校也相继开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然而,在协同创新发展迅速的同时,地方性高校也面临体制、思想、文化和管理等四大困境。本文就地方性高校内部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的重要方式,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存在职能部门缺乏联动性、前期培育和过程管理不完善、教师指导缺乏实效性等方面的问题。坚持制度机制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前期培育和过程管理、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整合协同合作平台、改革激励措施等,有利于优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辽宁省"2011计划"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调查,从投入机制、运行管理机制、成果产出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六个方面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其有效运行的改善策略,为辽宁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新形势下高教发展的重要任务。客观上要求与之配套的高校后勤协同推进,用系统的、发展的思维,适应新情况,通过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切实提高服务力,进而为高校的和谐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之实现,关键在于人才。为应对新的战略,江西省地方高校要根据鄱阳湖生态区的自然环境、产业特点和人文生态等地方特色,并结合自身的特色,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双轮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建立起江西高校人才培养与环鄱阳湖经济区建设的区域经济战略发展良性互动关系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7.
建设"美丽中国"是人们对自然和非人自然物的理解、尊重和敬畏。"中国梦"就是要建成具有"生态文明"之美的中国,这也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祈盼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高校有义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生态文明责任教育。高校应紧抓第一课堂的教学价值,第二课堂的传播价值和第三课堂的实践价值,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具有"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2012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机制的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规划,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结合当今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应该将协同创新的理念引入培养的全过程,为研究生教育实现突破性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建设"美丽中国"。高校既要创建节能环保的绿色高校,又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在新时期应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建设绿色校园,开展绿色教育,创新绿色科技,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马鞍山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安徽工业大学是"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因此,以安徽工业大学为例从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具体措施,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工学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了电子商务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价值和策略。研究发现,电子商务产业链协同创新不仅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助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同时助力发展数字文明和网络文化。为了实现电子商务产业链协同创新,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策略,包括构建工学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创新生态、实施工学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创新项目、培育工学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创新人才以及推进工学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产品创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高度,这为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行业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生态旅游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必不可少.河北省保定市作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旅游建设既迎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生态旅游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森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森工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为此,构建创新驱动战略是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3.
“双高计划”启动以来,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更加凸显。本文以山东潍坊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国家双高专业群学生为对象,分析了专业群科技社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聚焦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通过创新构建“三室合一”科技社团新机制,实施科技社团人才培养“三匠工程”,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培养模式,提升了专业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适应性,有效提高了专业群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智能制造等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各本科高校正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但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各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特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了基于"全覆盖、全链条、全方位、全受益"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实践中的推进,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也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通过挖掘和解读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将国家政策方针中生态文明建设部分理解透彻,并将生态意识在"马原"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与渗透,就成了一名高校"马原"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同时,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朝着广义生态建设的方向发展,而课堂生态化建设是广义生态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马原"生态课堂不仅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体现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并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还要求在教学形式和手段上实现具有和谐感和创造性的生态化教学。可以说,"马原"生态课堂浓缩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是中国广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产学研融合背景下,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以高校为主,政府、协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人多元协同培养模式成为主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分层式应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也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主要内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评估三个维度为突破点,着实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培养"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的工程类学生也是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重要理念。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多年坚持自己特色,努力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创新发展、团队合作和终身创业等四种能力。协同校内校外各方面资源,建立"一二三四"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导师制为引导,二是以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创业基地为实践平台、三是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基金为项目运作抓手,四是以学科基础知识竞赛、学科工程实践竞赛、学科创新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为实践途径,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增长才干的能力提升通道,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同时培养提高本专业大学生在工程实践、创新发展、团队合作和终身创业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国家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布局和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决策,河北省体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梳理京津冀协同创新与区域体育产业合作脉络,提出推进京津冀体育产业战略合作、协同创新的思路和原则.并进一步指出,促进河北体育产业发展:一要构建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二要发挥“区位优势”;三要引导资源配置;四要坚持久久为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分析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原因:教学体系的单一化、思维方式的功利化以及体制机制的碎片化导致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教育态度消极、环境责任感虚化以及自控能力不足.建议通过培养行为态度、重构主体规范以及提高控制能力来构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进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环境素养和知识水平,强化受教育者的规则意识和价值共识,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与参与自信,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空间公平是国家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所依据的一种空间原则,它要确保不同生存空间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为不同生存空间的人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并使不同地域空间的主体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基本的公平标准。我国地方高校发展面临的空间不公平性主要表现为高校分布区位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不均衡、发展机会的不公平、空间核心竞争力处于劣势、"国家——地方"的二元"等级化"的高校设置结构不平衡。平等、协调、可持续、补偿是高校实现空间公平发展的基本原则。实行阶段性区域倾斜的空间均衡政策、准确定位地方高校在高校整体竞争环境中的生态位、通过差异性和特色性发展战略弥补外延发展战略的历史不足、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化劣势为优势是不同地方高校实现公平发展的有效策略。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和战略研究中,建构面向中国高等教育空间发展不平衡性的空间公平治理体系的解答范式,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