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可以说是诗话小说,诗词的大量运用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由于中韩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对韩国译者来说,诗歌翻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文以崔溶澈,高旼喜两位韩国当代学者的《红楼梦》最新韩语全译本为例,具体分析《红楼梦》中诗词的韩语译文,进而了解中韩语言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凝结着历史的风云、社会的经纬、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演进轨迹,成为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考察诗歌文化现象,不但能激起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愉悦,而且会唤起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和积极探索,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从诗歌文化研究的内容、现状、方法等几个方面,回答了诗歌文化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问题,试图引起人们对诗歌文化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上官婉儿的诗歌代表了初唐宫廷诗的辉煌,也开启了盛唐诗出游诗歌盛况。作为中宗朝鲜有的巾帼诗人,她的诗歌却很少有人作专门的考释和研究,而对于诗歌中的疑难语词也待于进一步考释。  相似文献   

4.
在中日文化中,动物的文化内涵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这体现了两国文化存在共性和个性。如果我们对此缺乏了解,容易在学习和交流中产生不必要的错误和用词不当。因此,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有助于避免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中产生不愉快的语言文化冲撞。  相似文献   

5.
易彬  陈璐 《江汉学术》2011,(3):23-27
彭燕郊的诗里有两类基本话语:沉重的话语和唯美的话语.尽管在不同时段,"沉重"与"唯美"话语的内涵有所衍变,但它们始终相互渗透、相互纠缠,共同合奏出了彭燕郊诗歌的创作主题.这些诗篇不仅充分呈示了彭燕郊以诗的方式对于时代的担当,更见证了彭燕郊对于个性与气质的坚守.  相似文献   

6.
雷跃龙,是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宰相,在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他始终忠君爱国,矢志复国,洁身自好,保持着自己对诗歌的创作热情。他的诗歌是对当时文化专制的一种抗争。其诗歌多采用比兴、象征、顶真等手法,风格含蓄低婉,格调沉郁悲愤,颇具杜甫遗风。对其诗歌的研究,将弥补明王朝滇中历史文人诗歌创作的空白,将对人们全面了解南明史有很大帮助,将对推进整个玉溪历史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及文学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认为每首诗歌都由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构成,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统一。本文对孙大雨早期的英诗汉译进行探究,重在分析他在翻译中对诗歌形式的处理,指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孙大雨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原诗形式进行充分迻译。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意象派的主要观点,综述了诗歌意象的定义、类型、组合方式、语言特征以及功能,总结了大部分研究只是从意象本身出发研究诗歌,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很少。与"诗歌意象"相比,"诗歌意象语言"无论是在形式上,广度上或者深度上都大于诗歌意象本身。本文提出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语言对现代本土汉语诗歌的解读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歌有十分明显的节奏特点,无论是缓慢的还是欢快的、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他都能将其组合成特殊的语言顺序,让我们充分感受独特的节奏魅力。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如此独特的节奏特点,主要原因,第一,李白具有丰富的情感,能将其与诗歌节奏完美结合;第二,李白具有非常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诗歌节奏;第三,李白对音乐舞蹈十分擅长,这对节奏的把握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李白有着其他诗人所没有的浪漫情怀和强烈的主观意志,因此其诗歌的节奏特色也是独一无二的。本文主要介绍李白诗歌节奏的特点,以更加了解李白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以日本遣唐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史志互参等研究方法,对唐王朝、日本遣唐使以及遣唐使对唐朝体育文化的东传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友好往来的邻邦,文化交流由来已久。唐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各国学习的榜样。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朝文化、经济和政治,成为日本发展自己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依附于唐文化的东传,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伴随着日本遣唐使活动的始末,被遣唐使学习并最终得以在日本广泛传播,而这一特点与日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唐朝的文化开放政策息息相关。日本遣唐使对唐朝体育文化东传日本起到了桥梁和推动作用。文章从百戏、马球、步打球、乐舞、投壶、蹴鞠等运动项目经遣唐使东传日本进行了历史考证,同时,在日本发展较好的一些体育运动也对唐朝的体育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遣唐使将唐朝体育文化的东传,为今后中日两国体育文化交流做出了典范。唐代中日两国体育交流所遗存下来的相关文物典籍和资料,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今后两国开展体育文化交流的有利基础。遣唐使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对中日两国体育文化交流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诗歌与歌曲涵盖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用语表达,所以对于我们学习基本的英语表达大有裨益;诗歌与歌曲中还包含有大量丰富的修辞,使其意境悠远,意象优美;打油诗的引进,增加了人们的幽默感,同时帮助学习简单的英语表达;诗歌与歌曲朗诵与学唱,还可以为我们的工作提供锻炼方式、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提高个人魅力.诗歌还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各种感情经历,理解人类.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既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又在道德养成、自强不息、和谐包容等方面具有共通之处,因此具备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儒家义利观与奥林匹克异化的遏止、通过互相碰撞、交流后,两种文化互通互学使自身更完美,有力地促进了二者的共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研究高启诗歌了解"诗可以观"的目的在于找到高启诗歌中反映其生活的元末明初时期政治、军事等问题的元素,从而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介绍了"诗可以观"的内涵及高启的生平,分析了其诗歌中反映诗人个人漂泊际遇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问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一些英文诗歌通过对书写形式及音韵的不同运用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欣赏英语诗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及其绝妙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有关动物谚语的中日比较——从“狗”的谚语看中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是一种文化,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文通过中日两国对动物"狗"的谚语的比较研究,反映了两国对狗的看法以及历史性变迁,由此角度也可以了解一些两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6.
姓氏作为人类用以相互区别的符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尝试通过比较分析来研究中英姓氏的差异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以便于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减少相互问的文化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动物意象为诗歌更为准确的表情达意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文章将重点放在诗歌英译与动物文化的传递的具体问题上进行探讨,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分析如何采取翻译策略与方法,最大程度的传承诗歌中的动物文化,向译语读者展示其中独特的文化蕴含。研究发现,不同动物意象隐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可以通过添词丰意、意象转换、嫁接剪辑等方法传递,以文化为单位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8.
《楚辞》是由楚国艺术家如屈原发展起来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与《诗经》发挥了关键作用。《楚辞》是通过《文选》、《楚辭集注》、《古文眞寶》和其他文献传入朝鲜半岛,同时被朝鲜诗歌文学采用,贯穿从三国时代到朝鲜王朝的整个时期。朝鲜诗词艺术家和学者运用《楚辞》创造出了各种朝鲜诗歌去表达变化多样的艺术观点。本文通过文学比较,研究了《楚辞》中的汉文学对朝鲜的汉文学影响力。第一方面,本文研究了《楚辞》在韩国传统文学中的运用并给出了实例验证。通过研究文献,作者认为朝鲜学者运用楚辞的情境动机是楚国学者与朝鲜学者境遇的相似性。朝鲜和楚国都是不安定的,艺术家也有类似的经历。除了这个情境动机,主观动机是朝鲜学者运用《楚辞》的更重要的原因。朝鲜学者和楚国学者的思想在不安定的腐败的社会环境下,他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超脱于社会。这些相似的情境和主观动机催化朝鲜学者采用《楚辞》尤其是屈原的诗歌去表达美丽的悲情。  相似文献   

19.
杜甫诗歌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必选的经典篇目,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点内容。由于偏重杜甫忧国忧民的厚重形象,中小学语文杜甫诗歌教学往往存在着僵化教条或片面性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梳理并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杜甫诗歌可以看出,杜甫不只是忧国忧民的诗圣,他更是真实活着的人、至情至性的人,是热爱生活的浪漫才子、胸怀壮志的进取学子、侠骨剑心的温良君子、热爱祖国的拳拳赤子和亲亲爱人的仁爱公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中的杜甫诗歌教学,要注重从鲜活、生动的文化视角展开,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杜甫及其思想和境界。  相似文献   

20.
唐诗的繁荣不仅体现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与其广泛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有很大的关系.中唐诗风转变与传奇小说的兴盛有很大的关联.李贺处在中唐诗风转变的关键期,其诗歌在意象选取、创作手法以及诗歌风格等方面深受小说的影响.通过考察李贺诗歌与小说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与小说两种文体之间的影响与交融,以及李贺在中唐诗风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