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中外诗歌永恒的话题之一,吸引大量的忠实读者。就著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八百多首抒情诗来说,其中爱情诗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文章尝试从认知角度解读裴多菲早中期七首爱情诗歌中的爱情概念隐喻,从而得到启发,进一步丰富英语诗歌的爱情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还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有其生成机制和认知功能,对隐喻的研究也从语用角度发展到认知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隐喻认知理论入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阐述认知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隐喻意义,注意英汉词汇隐喻的文化差异等。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个被研究了千百年的老话题,现在,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为隐喻带来了新的生机,隐喻认知理论逐步被接受。而"山"、"海"在俄汉英文化中被用做隐喻的认知方式是相似的,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更加容易地学习和理解汉俄英三种文化。  相似文献   

6.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角度讨论了汉语中词语的隐喻投射,并根据隐喻认知的原域和目标域的理论,详细分析了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词语的隐喻投射现象。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4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有力工具.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概念隐喻的意义,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中英文广告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进行了研究.认为概念隐喻在广告语篇中起着重要作用,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山西临县方言名词性詈辞进行分析,认为本方言的詈辞运用了隐喻认知模式,体现了“人是万物”的认知理念,存在“动物隐喻类、物品隐喻类、人格隐喻类、鬼神隐喻类”等一系列具有强烈隐喻色彩的詈辞,也运用了转喻认知模式,拥有丰富的转喻类詈辞。其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临县方言詈辞进行分析,揭示了临县方言詈辞蕴涵的事物评价的是非观念。  相似文献   

10.
在隐喻的认知观与翻译的认知观基础上,从英汉相同、相似和空缺的概念隐喻三个方面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翻译的是隐喻表达,而不是概念隐喻,所有的隐喻的理解与表达都受到概念隐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人类语言能力的习得需要依托一定的认知能力。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能够发现汉语谚语的形成和传承规律,增进人们对汉语谚语的了解和认知。基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背景下,深化汉语谚语的了解和学习,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历史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认知隐喻理论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值得关注与探讨.该文从认知视角对一则多模态隐喻广告语篇的意义构建进行个案分析,旨在聚焦多模态隐喻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介绍和界定多模态隐喻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多模态隐喻语篇意义构建是在两个互动(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图像与文本的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合成.从认知角度分析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有助于阐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本质以及其实现审美和劝说功能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3.
《围城》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而本文则试图从认知角度阐释《围城》中的爱情隐喻,结合隐喻的特点从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作品中的爱情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探讨爱情隐喻的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教学启示,旨在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其记忆效率,促进学习者对词汇的活学活用,从根本上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  相似文献   

15.
鉴于目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理论基础与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可以使词汇习得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将其运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本文将试从概念隐喻角度对电影《空房间》进行解析,通过例证进一步阐明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特点和工作机制,帮助深刻理解和欣赏电影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解读导演如何用"第三只眼"看世界,思考爱与暴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隐喻的研究内容已从词汇和句法层面拓展至篇章层面。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对文学篇章的语篇连贯和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诗歌作为文学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常以隐喻来构建整体篇章话语。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语言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内心抽象的情感和深刻哲理。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以艾米莉•狄金森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为语料,从诗歌主题、语篇连贯和文体效应这三方面阐释概念隐喻对诗歌篇章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拒绝隐喻"是第三代诗人中代表人物于坚提出的引起了众多争议的一个诗学命题,文章从于坚的几首诗歌文本入手,结合其相关的诗学主张,论述于坚"拒绝隐喻"的原因,并且说明"拒绝隐喻"在诗歌写作操作上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认知隐喻的概念及其前人对它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从建立隐喻概念,培养隐喻思维能力,构筑隐喻文化底蕴以及激发学生创造隐喻四个方面探索认知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注意搜集积累生活中的隐喻例子,并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孙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7):116-117,120
诗歌本身就是隐喻的,诗性隐喻借助隐喻意象来传情达意,使中英古典诗词具有了无限的张力与美感。而对于中英古典诗词中所运用的各种隐喻感官意象和时空意象的解析与品读,更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去解读诗词的灵性与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