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可 《教师》2010,(21):120-120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舞蹈是人们对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课外阅读》2011,(14):47
人人之修养应:如山之稳重,如山之包容,如山之崇高,如山之坚忍。人之美德应:如水之流通,如水之清澄,如水之深邃,如水之广阔。人的志向应:如天之高远,如天之明彻,如天之无涯,如天之曙色。人的器局应:如地之厚重,如地之妙用,如地之沉雄,如地之和众。悟通八然忙时井然,闲时自然;顺多偶然,逆多必然;得之坦然,失之怡然;捧则淡然,贬则泰然。悟通八然,此生悠然!  相似文献   

3.
<正>程少堂老师认为,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她有自然之美、个性之美、变化之美、丰富之美、激情之美、雅俗之美、趣味之美;一流的好课,也要像黄山一样具有自然之美、个性之美、变化之美、丰富之美、激情之美、雅俗之美、趣味之美。程老师借黄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优秀语文课的标准。在笔者看来,这个点评其实是"语文味"定义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一、具有自然之美黄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古往今来,它以  相似文献   

4.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5.
课文内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相似文献   

6.
编者之心,学者之心,教者之心,俗称“三心”。教者之心,乃编者之心、学者之心之桥梁,上要正确领会编者之意图,下要准确了解学者之意愿。起到上通下联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常翻史书,惊讶于东晋南朝时的人名有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之”字。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王羲之、顾恺之和南朝大数学家祖冲之,这是尽人皆晓的。而王羲之七个儿子的名字依次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个孙子的名字是桢之(徽之之子),静之(献之之子);两位曾孙的名字是翼之、悦之。如此祖孙四代不加避讳,更是一大奇观。有人认为,“之”字与士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关。实际上,庶族地主或平民中也有带“之”字的。如路太后(宋孝武帝刘骏之母)娘家系庶族,其兄名庆之,庆之的孙子名琼之。宋著名将领刘穆之也…  相似文献   

8.
博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相似文献   

9.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  相似文献   

10.
板书设计的美学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凡有经验的教师,他所设计的板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涂抹,而是按照板书教学的原理,遵循板书设计的原则,精心构思而成的。这就是说,板书设计要书之有效,就必须书之有方。所谓书之有方,就是要书之有用,书之有据、书之有度、书之有条、书之有时、书之有择。要书之有用,就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要书之有据,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书之有度,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书之有条,就必须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要书之有时,就必须具有周密的计划性;要书之有择,就必须具有适当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说到大学之大,让人想起半个多世纪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认为,"大学之大在于学生之大和学术之大"。当然,还有从其他不同视角来描述大学之大的,如"大学之大在于胸怀之大"、"大学之大在于包容"等等。笔者认为,大学之大也应体现在"课程之大"上。  相似文献   

12.
一、教育如水——对教育自然之道的认识与理解。水乃自然之物,水有八德:奔流不息,进取之德;哺育万物,奉献之德;水滴石穿,柔韧之德;一碗水端平,公正之德;源头活水,创新之德;甘心处下,谦虚之德;流水不腐,清廉之德;以水为净,包容之德。"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  相似文献   

13.
情悟紫鹃     
《红楼梦》大旨谈情,紫鹃之情为其一绝。其情之专,其情之深,其情之纯,其情之真,净化人的心灵,感天动人。紫鹃之情因黛玉而生,因黛玉之亡而失去依托,步入空门;紫鹃与黛玉荣枯实相共,其情为发自内心的诗意之情,不能不为之情而恸哭。立足一个"情"字,从情之缘、情之痴、情之空三个角度分析紫鹃的情感世界,探究紫鹃之情深层精神内涵和精神价值。紫鹃之情引导人们追求真性情和诗意人生。对中华文化心灵和情感价值体系的建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穴一雪1.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挈妻子而去之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穴二雪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1.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5.
人格说     
山有脊梁,人有人格。人格之美是“美中之美”。“岁寒三友”梅、松、竹,“君子之花”兰、莲、菊,其高洁,其品节,其丽质,皆喻人格之美也。人格须“贵我”:自立以树人之尊严,自信以扬人之精神,自学以长人之才华,自爱以见人之崇高,自励以磨人之意志,自警以示人之理智,自强以显人之个性,自谋以图人之发展,自奋以成人之大业。人格亦须超越自我:无所作为之庸人自我,自轻自贱之阿Q自我,见利忘义之掮客自我,嫉贤妒能之小人自我,卑躬屈膝之奴才自我,低级趣味之俗子自我。“有为”是人格之本。有为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有为才能…  相似文献   

16.
体态语言是入的身势语或手势语,它通过诸如面部表情、举止、身段、眼睛、仪表、动作神态等表现形式,使人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并引起共鸣。《史记&#183;乐书》记载:“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可视为体态语言。正确合理地使用体态语言,以弥补“言之不足”的局限性,对教师来说,对课堂教学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的类型化是20世纪以来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趋势之一。行政诉讼类型化的基本模式包括:主观之诉与客观之诉,事后补救之诉与事前预防之诉,形成之诉、给付之诉与确认之诉,有名之诉与无名之诉。我国行政诉讼应采取“明文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8.
普通学校目的,在养成健全之人格,与其生存发展于社会之能力。此为全教育系统之精神,大学校之目的,固亦不外乎是。然大学校之所以异于普通学校而为全国最高之学府者,则因于普通目的以外,尚有特别之目的在,固不仅其程度有等差而已。特别之目的维何?曰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于世界之文明是焉。是以施普通教育之学校,其所授之智识,为人类生活上社会上日用所必具之智识;所训练之能力,为人类生活上社会上日用所必具之能力,如是而已。而大学校之所授者,则不仅人类生活上社会上日用所必具之智识能力,而为一切现象之法则,所谓科学者是…  相似文献   

19.
戴桂珍 《培训与研究》2006,23(12):127-129
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密不可分。只有丰厚扎实的授之以鱼,才有授之以渔的可能。然而,翻译课的教学主旨在于“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在授之以鱼过程中必须注重适时地提升为授之以渔,营造“鱼”“渔”之间的旨趣。翻译课中的译例分析与译文比读的教学是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非儒家独有之,墨家、道家亦可言其自身之学理中有此以人为本之济世之心。以此心判定荀子为儒家,法家学者犹可疑问此济世爱民之心与墨、道二家有何区别。故以为荀子亦秉承一儒学之特质,此特质,可称之为“善的自明性”。即“善自身生成发育、彻底成就自身之过程,此过程无须依赖他物,只是自身彻底表显自身”。此过程非道家、墨家、法家所能有,则以此特质论述荀子之学,以见荀子之“诚”是否有此善之自明性之意,以此言明荀子身为儒家而特有之思想。荀子所言之“善”,惟能通过“诚-无伪”而表显,而此成就自身之过程并不能依赖于任何外物之介入,此可见荀子之“诚”亦符合“善的自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