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华 《广西教育》2011,(31):46-46
“诗眼”指古诗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词,是古诗中的点睛之笔,隐含着古诗的主旨和内涵。教学时,教师从挖掘“诗眼”入手,引领学生品味古诗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古诗的诗情,并充分挖掘其中的美学因素,可有效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接受理论认为一个文学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古诗教学中,古诗兴味的发生常通过某一特定的接受心境而展开。毕竟“文学意义的生成在某种程度上要关注“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规律”。由此看来,古诗阅读关注古诗文本本身的“意义空白”或“意义未定性”,并找到合适的途径,就能更好地发现古诗的兴味。  相似文献   

3.
古诗的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这样的物象也就是意象。意象在古诗中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形式出现的,有时出现的是几组意象,这些意象群的叠加就构成了古诗的意境。意境的高下一方面取决于物象的艺术组合,另一方面取决于情感的一以贯注“。情”与“景”是古诗的根本构件“。景”是物质的,是“情”的折射物“;情”则是灵魂的,是“景”的粘合剂。教学古诗,当由景而入情。“意象叠加”使学生知道古诗“言之有物”“,意象透视”则使他们明白“物而不空”,从而整体悟出古诗的意境美。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心志情感是诗歌的核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都是为诗人抒发感情服务的。于是,赏析古诗的情感成为古诗鉴赏的重点和热点,几乎是高考古诗鉴赏的必考题,不易突破。但如果对赏析古诗情感的常规方法进行梳理和挖掘,使之条理清晰、论述透  相似文献   

5.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境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的字里行间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长期的古诗教学中,我积极尝试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古诗近60首(平均每册5首),可见其在语文教材中的分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诗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并在各学段目标中提出具体要求: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目标的提出给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指明了方向,应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注重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与表达。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7.
<正>“学唱画作”即让学生通过学古诗、唱古诗、画古诗、作古诗来掌握学习古诗的策略,体验创作古诗的乐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空中读写”指利用“钉钉”直播、微信小程序、微课学习对中华古诗文进行诵读和写作。“知解悟背”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策略,即知作者生平、诗歌创作背景,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创造性地背诵古诗文。  相似文献   

8.
古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哲理深邃,语言精练,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下来的精华,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古诗中包含了这么多的美,教师该如何进行“美”的教学呢? 策略一:打造情感课堂,在教学中传输“美” 在古诗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打造情感课堂,在教学中传输“美”,教师首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教学时,通过有感情的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达到作者、教者和学者(学生)三者情感的统一,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激发学生情感,形成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的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幽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理解诗词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还要试着在诗词中挖掘写作的方法。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连续观察”。认真读完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三首诗,你是否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是否掌握了连续观察的方法?别急!广州南方学院番禺附属小学四年6班的同学们在“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后,总结了自己从古诗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并学以致用,写下了自己的观察日记。  相似文献   

10.
何苗 《教师》2020,(3):34-35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教学,也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承载着语用训练、情感熏陶等任务。做好部编版古诗教学工作,教师要审视古诗教学现状;落实语用训练,提高教学实效;挖掘美育资源,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冯丽媛 《教师》2013,(30):54-55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编写者独创的课型,这类课文的显著特征就是:将一首小学生较难理解的古诗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短文中。“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需要借助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同时还需要“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以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 培养品读古诗的兴趣,增强学习古诗的自信心;能借助文本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古诗意境;品味古诗意蕴,体会杨万里对“荷”真挚、细腻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博得人们的喜爱。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只能理解古诗的表面含义,怎样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我认为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非常重要。于是我运用了“多媒体与作画”的教学手段进行古诗教学,既可以轻松抓住教学重点,又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感悟学习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学习者情感挖掘,作为教育科学、软件技术、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正日益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对学习者情感挖掘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内容分析,以窥探当前学习者情感挖掘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整体面貌,并从理论基础、实践开发等方面对学习者情感挖掘研究进行了展望。同时,紧扣当前信息时代背景,提出了“信息互动系统”视角的学习者情感词汇架构;基于当前软件技术,展望了学习者情感挖掘软件平台的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15.
古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哲理深邃,语言精练,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下来的精华,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古诗中包含了这么多的美,教师该如何进行“美”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诗的国度,名家辈出,诗作浩如烟海。语文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的份量,而且向学生推荐诗词名作,供学生课外反复吟咏、体味、背诵,旨在让古诗伴着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可以以古诗的“空白”为“抓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7.
古诗,顾名思义,即是古代人写的诗歌。古诗通常运用凝练、生动、形象和富有音乐性、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生活和抒发情感。小学生读些古诗,不但能从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而且还能从中吸取丰富的思想养分和精湛的表达技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歌以至创作诗歌的水平,都是有很大帮助的。阅读古诗,重点不在“阅”上面,而在“读”上面。这个“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满怀情感地高声朗读的“读”。古诗(尤其是其中的抒情诗)适合于吟咏(有节奏地朗读)。一首具有较浓抒情意味的古诗,你如果反复吟咏的话,…  相似文献   

18.
占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这样的模式教学只能是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笔者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谈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19.
王数云 《天津教育》2022,(19):105-107
<正>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因其含蓄隽永的语言、优美深邃的意境和真切动人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的学生以直观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感知古诗的内容,挖掘古诗的意蕴,体验古诗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20.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此诗句是中国山水画里空白艺术的写照。在文学艺术中,也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里海姆把它们解释为“知觉补充”,意思是说一个“待补”的“缺口”是能勾起欣赏者的想象的。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的空白艺术,激活学生的想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文章的空白艺术有多种,情节空白、情感空白、思维空白、背景空白、立意空白、选材空白、描写空白等,都是其具体表现。 情节空白它是指作者根据文章精炼含蓄的要求而进行的“意在形断”的处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策略(如发散想象与逻辑推理相结合),可促进“空白”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比如《凡卡》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