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彝古籍记载有最古老的化内涵,是蕴藏中华远古明的另一宝库。但因各地彝族早期就习惯按自己所操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多形字写作或抄誊,形成各地“书不同”。严重地障碍了民族语言字的交流与传承。因而必须对彝古籍进行“深层次研究”。在确切落实其记载内容的条件下。将滇、川、黔、桂超方言通用彝,代换原书中同音混用字或多形混用字,这样在各地彝古籍中实现“书同”。对这一重大事业,要高瞻远瞩,克服自私保守,与时俱进。在实现“书同”之后,原同音字、多形字混用的彝本,与换上超方言通彝的新本,长期并存,以备研究。  相似文献   

2.
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低年级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别字的产生:学生写字习惯不好,低年级学生写字习惯不好,导致多一笔,少一笔,或者笔画写错,造就别字的产生.如"真"里面有三横写成两横,"饭"的"横折弯勾"写成"横折斜勾"等. 其二,错字的产生:低年级识字量很大,形近字、同音字在一起,搞得小脑袋晕乎乎的,碰到差不多的就写一个,形近字、同音字混用了.如同偏旁的字"特""牧"混用,同音字"进""近""进""尽"的混用等.  相似文献   

3.
彝汉英文字形态对比--超方言通用古彝文信息处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深层次研究内涵八千至万年前中华远古文明老根子的彝文古籍,实现彝文古籍现代信息处理,需要建立一套超方言通用古彝文计算机字库。对比文字学中六书造字规律和彝汉英三种文字的结构及笔画形态,发现彝文字与汉字造字结构,彝字、汉字与英文字母在笔画形态上有相类似的情况,因此,完全可以实现超方言通用古彝文进入现代信息技术处理。  相似文献   

4.
六甲话是流行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的一种方言.本文主要探讨六甲话的词缀"子"、"儿"、"佬"、"婆""公"、"法""头""家""军"和名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式、形容词重叠式别具特色的用法.文中写不出的字用同音字替代(下加虚线),无同音字可写的用"□"表示.训读字下加浪线"~".  相似文献   

5.
"们"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的含义用法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用在人称、物称代词后或指人、指物的名词后表复数;一种是用在指示代词后,相当于"么".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们"的用法远不止于此.文章列出河北蔚县方言中"们"的使用情况,旨在为辞书编纂以及探讨"们"字的发展演变提供实际语言的参证.  相似文献   

6.
四川方言里,在表达到达或靠近一个地点的时候,人们说"拢+地点名词".有人认为这只是四川方言中的"土话",而在普通话里也有这样的说法,且四川方言中的"拢"就是普通话中的"拢"字,只是在用法和使用范围上有所不同.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样本分析,并指出这是方言词的引中与分化,提请人们注意辨析四川方言和普通话在词义和用法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一、考点分析 从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考查的内容看,都属常见字,且相当部分直接源于课本,涉及的汉字基书限定在2500个常用字范围内,少数出自1000个次常用字内。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从近年来全国及自主命题省市试卷来看,  相似文献   

8.
一、探寻命题规律经过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字形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同音字、形近字。同音字就是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可分为三种:1.音同形异字,即读音  相似文献   

9.
"祛"和"祛"是两个形近、音同的汉字,两字在动词义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特征的.在历史上,两字也都是处于一种混用的状态.那么在汉字系统中是怎么形成这样一种局面的呢?本文对此将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历史学和彝学研究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如清气浊气论 ,青红白黑黄的“五色观”、“天、地、人”三才文化 ,刻划文字 ,古天文历算 ,人体科学的古老概念 ,“变”哲学的渊源等在众多彝文古籍中均有记载 ,彝文古籍较多地保存了中华远古文明的老根子 ,彝文古籍跟汉文古籍一样同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宝库。  相似文献   

11.
对"辅车相依"中"辅车"的解释,历来存在分歧.概言之,无非是"车之一物与车"和"面颊与牙床骨"的不同.这两种解释都可说明"辅车相依"的比喻义,但到底哪种说解更正确,更符合历史原义?"辅车相依"中"辅车"的意思到底是什么?通过对现存典籍及以前研究的考察,我们认为"辅"就是大车载物时两旁的挡板,"车"就是古代用来运物的大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境、境界和意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根据献考察了中国古代论中境,境界和意境的含义,认为境与境界有时大致等同,境有时包含意境在内,但境界与意境并不就是一回事情。确立意境的基本含义颇为重要,古代常有用意境一词而言。意境仅在作品,境,境界又每在作品之外,甚至学之外。  相似文献   

13.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14.
表意性质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大特点。但在现代生活中,大量简体字的使用,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消失殆尽。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从字形、字义和简化三方面探讨了繁体字"義"的形义关系和演变。  相似文献   

15.
“一百零一”等整零结构的“零”,一般认为就是空位“○”,但通过对“○”和“零”表数关系史的考察,我们发现“一百零一”与“一百○一”并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零”不能作为空位标志而存在,而是有具体意义的一个词,即“有零头、余数”。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然这种艺术体现是多方面的。统计显示,动词“以为”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这种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从动词“以为”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方面作分析考察,以揭示作者语言运用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8.
具体分析古书注释术语“同”与“通”的使用情况,探讨如何科学地使用这两个注释术语。  相似文献   

19.
“修辞立诚”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辞”在上古有特殊的涵义,具体一点说也就是它乃是一种假物取类,言曲旨远的文饰之语。不了解“辞”在上古的特殊涵义,我们对《周易》“修辞立其诚”的蕴意就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