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谨 《大观周刊》2006,(37):10-11
或许我们都信誓但但的说要么不嫁,要嫁就嫁最爱的人。可是什么是爱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含义越发难解起来,默默守候是爱,决绝离开也是爱。相知相惜是爱,体贴关怀也是爱,可是有时候我们只能拥有一种。这个时候,你要怎么选择呢?彭佳慧有一首歌《不一定》:不一定最爱的人就能就能相伴一生只要能知足,只要不吃苦少了爱也能幸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前天,又一批事业单位退休的老同志顺心地离开了宜城市档案局专门为老百姓开设的"档案超市".为首的老同志用手指弹着刚复印的鄂革[1979]140号文件说:"这还有啥说的呢?不告了,服气!"  相似文献   

3.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相似文献   

4.
老子真的和我们同在吗?老子真的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一次我到苏州玄妙观去,看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非常可爱.都是小学生。我就问他们:“你们知道老子吗?”一个男孩说:“知道,老子就是我爸!”另一个男孩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那个道士的雕像吗?”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06,(25):43-45
“保护地球,共建绿色和谐家园”的宣传口号一浪高过一浪,环境的日益恶化不断警示着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沙尘暴频繁发生,泥石流不断,火灾吞噬了森林,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今年3月份,云南安宁发生的特大山火就让所有的云南人铭记于心,透过大火烟雾弥漫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苦焦的树枝,光秃秃的山坡;绿树成荫的景象又将是何年的风华呢?  相似文献   

6.
幸亏有限度     
“奇怪!树为什么都长到一定的高度,就再也长不高了呢?” “幸亏它们不会一直长,否则每棵树都长到几百米,遮蔽在上面,我们就没有阳光了。”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14,(6):12-25
一只可爱的小马,在帮妈妈送麦子的路上,遇到一条哗啦啦流的小河,可是小马从来都没有过过河,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好问朋友。牛伯伯说,河水很浅,我昨天还过去了昵!可是小松鼠又说,河水很深,千万别过去。小马犯难了,该听谁的呢?他最后又怎么做了呢?  相似文献   

8.
佚名  小沛 《出版参考》2007,(11):34-34
当我们长大到足够以知识去分辨月亮只有一个时.可能也就失去了想象有千百个月亮的乐趣了。 豆芽三岁时,有一天我们开车回家的途中,她望着窗外的月亮跟我说:“妈妈,月亮在跟我们走咧!她要跟我们回家吗?”我笑笑,回答她说:“对呀。月亮看你很可爱,喜欢你了,想跟你回家.”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区别“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本来,作为电台电视台主持人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应该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为何要特别提出区别处理“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地方台的节目主持人来自当地,土生土长,乡里乡亲,说普通话虽说是工作需要,但面对乡亲,在乡音浓重的当地说普通话,人们是难以接受的。要么说你“山东驴子学马叫”,要么不与你交心。那么,作为一个地方台的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处理好这两种语言,做到工作不受影响,又生活自然得体呢?  相似文献   

10.
书房的窗子     
说也可怜,八年抗战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既无书房,又何从说到书房的窗子!  相似文献   

11.
朱盛中 《新闻天地》2007,(10):52-53
冯菊秀上身穿着一件苹果红的时尚衬衫,披肩长发在后脑勺一把缠着,身材非常得体的苗条着,眼睛不大也不小,眼神热,眼光就像探照灯似的,话匣子一打开,像炮楼里扫射的重机枪,总是被人惦记着,她是如何被人惦记着的呢?我和湖南中烟公司的童娟一到她店里,她就热情洋溢地同我们聊,像重机枪扫射。不一阵,机枪停止了扫射,她说声对不起,你们就在这里吃中饭,我出去办点事。外面那台微型车等着她,起身时她又顺手将红牛饮料推在我们的面前,然后就风风火火地走了。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国家,“新闻无学”观点不知道流传了多久。人们说多了,习惯了,无所谓了,也就成了不争的事。但是这个“不争”,究竟是懒于争论,还是因为说不清楚呢?恐怕说不清楚才是真实原因。其实这也正是多少年压在新闻界同仁心底的几分惭愧! 你想:我们的编辑记者,从事着这样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而这个职业的学问根基究竟在哪里?不清楚。在文学里?好像,又不完全像。在政治里?有理,也不全在理。在宽阔的知识面里?但是学识渊博的人并非都善于发现新闻呐!人们曾经左思右想,感到不论把新闻学的根“栽”在哪里都有失偏颇。于是,没有…  相似文献   

13.
付费交情     
好友说她打算报新东方,她本身对英语不感兴趣,工作中用不上,也不打算出国,面对我的诧异,她煞有介事地说道:“听说,那里有很多的精英,要么是准备出国的,要么是研究生,花六百多块嫁个精英实在是太值了,即便不成,也可以认识好多的人呀!” 学费牵姻缘(被访者:邵东,男,26岁,中国人民大学在校研究生) 在我的钱夹里还保存着新东方学校的听课  相似文献   

14.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相似文献   

15.
有同志教导我们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对待朋友要像夏天,对待坏蛋要像秋天,对待敌特要像冬天。这个同志说得好啊!遗憾的是,这位同志的排比句子只排了四种人。对待男人,对待女人,对待隋人,特别是对待小人,又应该像什么天呢?小人真的是个大麻烦,你也肯定尝过滋味,实在不知道怎么来对待吧,是不是?  相似文献   

16.
沈云骏 《新闻知识》2001,(11):25-25
“报纸上大多会议不爱看”,常有读者说这话。笔者只能报之以“苦脑人的笑”,而扪心自问,办报人又何赏满意呢?翻阅全国各党报,几乎无日不会,而已不止三会五会,并普遍占有版面重要位置,拖拉又长,把多少读者需要、感兴趣的新闻挤出一版。多而长且不说,在形式上又呆涩死板,“×时×地召开×会,××××等领导参加会议”一类八股味式的导语,多年来几乎每月都可抓到数条,在内容上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也不多,如此状况,怎能叫人加爱于会议新闻呢?笔者的上面这一番议论似乎是要否定会议新闻。非也,是事实如此,也是笔者议题的由头。…  相似文献   

17.
行善有好报     
茄备君 《新闻世界》2006,(11):54-54
有位老师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老师最后公布答案:盲人打灯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手里提着灯,心中也装着一盏明亮温暖的灯,一盏为别人着想的明灯.老师又说,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暗夜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无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相似文献   

18.
经常听朋友们议论:“现在的广告,太假!”也在广告界混饭吃的我,每闻此言不免怦然心动感慨万千。细细思忖,我们的广告确实有部分太虚太假。但是纵观大千广告世界,真实的作品居多,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妄自菲薄。那么为什么不少观众朋友都对我们的广告产生虚假感呢?一是策划人的矫揉造作。此类创作,有的纯系个人观感、一孔之见,有的根本是牵强附会,创意出来的玩艺儿要么令人费解,要么不伦不类,虽然作者自呜得意,但是观众却看得晕晕乎乎不知所云,直觉告诉观众:这广告华而不实,假!  相似文献   

19.
今天是我最快乐、也是最有趣的一天,为什么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就在这天,是星期五,天气格外晴朗,心情无比的快乐,我踏着愉快的步伐来到了省档案局门口,看见有几位朋友来了。于是,我们便上到二楼,看见领队的人员来了,他们就叫我们到会议室开会,我们等了一会儿,人也全到齐了,局长也来了。我们就这样开会了。不一会儿,会也开完了,我们便按局长的要求,排队下去,来到门口,我们就按照位置坐下。  相似文献   

20.
黄晖 《军事记者》2009,(2):68-68
新闻,这个字眼,我对它倾入了太多的感情。 1999年底,踏着初冬的白雪,我入伍来到东北。新兵连的时候,指导员找到我们几个高中毕业的新战士,要求我们给旅里写广播稿。晚上正逢全连组织看电影,那几个战友都去了,就我留在连队写稿。指导员找到我说:“小黄,你怎么不去看电影啊?”我说:“我想到了一个好稿子,还没有写完呢!”指导员说:“你到连部来当文书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