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20,(1):56-60
不起诉契约的达成使私人行为产生诉讼法效果,契约当事人私法自治原则与国家诉权保障的公法性冲突据此产生。为平衡法益冲突,不起诉契约的规范解释与理论本源剖析为关键之处。自古罗马法萌发的诉权理论发展规律体现私人请求权同公法程式的本质区别,私法自治不经过立法规范明确难以体现在诉讼过程与结果。同时,国家为保障公民基本权诉权,以制度消耗与司法成本为代价,公法秩序的维持不允许私法自治肆意破坏。  相似文献   

2.
私法自治是全部私法的核心与灵魂,而法律行为则是实现私法自治的手段。但由于我国对私法自治原则认知未深,对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之间的关系认识得不透彻,导致了法律行为制度一些明显的弊端。立法者应本着捍卫私法自治的信念来构建民法典中的法律行为制度,使私法自治应具有的功能在法律行为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私法自治原则在现代民法和民法学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在民法典的制定中应完善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私法自治的最佳结合,使私人自治应具有的功能在法律行为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更好的发挥。因此,本文在分析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私法自治的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二者的关系,既两者互为表里,前者是外壳,后者是内核,私法自治原则的贯彻和实践离不开民事法律行为,同样,民事法律行为的设立也需要私法自治为其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法律行为制度是实现私法自治的重要工具,国家通过"强制规范违反禁止条款"否定违反强制规范的法律行为的效力,来实现公法和私法的衔接,限制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是法律行为的违法不等同于无效,应当在具体个案中进行法律解释和综合判断。以类型化分析的方式来研究该问题,并结合我国市民社会发展落后的现实,以维护法律行为有效性为原则进行利益衡量,是一种适合我国的有效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涉外民商事案件中,当事人约定适用条约的现象十分常见.我国法院虽然会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但处理方式并不一致:有时法院会采用契约自由模式,将条约当作合同的内容;有时法院会采用意思 自治模式,将条约当作准据法.虽然两种模式基于不同的法律制度,但都是对私法自治理念的坚持.从商事发展实践和立法动向来看,私法自治是符合国际商事发展的,因而法院应当尽可能尊重当事人对于条约适用的选择,并且应当优先将条约认定为准据法.在具体操作上,应当将条约区分为生效条约和未生效条约.如果当事人约定适用的是对我国已经生效的条约,法院应当将其认定为准据法;而如果当事人约定的是对我国未生效的条约,法院应当将其认定为合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享有自由决定其行为、不受他人非法干预的权利.意思自治无论是在传统私法中还是现代私法中,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这一原则的分析和借鉴,必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意思自治即私法自治,是指当事人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享有自由决定其行为、不受他人非法干预的权利。意思自治无论是在传统私法中还是现代私法中,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原则,通过对这一原则的分析和借鉴.必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敦煌买卖契约的分析,认为敦煌买卖契约构成我国古代民商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契约要素条款齐全,合意制度,担保制度,时效制度等现代契约制度都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而且已萌生出“官有政法,人从私契”公法与私法之法律基本分类。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说,法律形式主义所要求的法律自治应包括公法自律与私法自治两个方面,在理论上仍有必要大声疾呼私法优位和私法自治,应该正确认识《德国民法典》在本位选择上向近代民法“回归”的“保守”立场。当代中国应该摈弃制定“后现代”民法典的思路。我们既不能违背民法的基本精神,也不能脱离我国的现实国情,为民法典而制定民法典。另外,民法典作为市民社会的宪章要求,应尽可能地体现私法的形式理性,以自治规范为其核心。  相似文献   

10.
民事法律行为居于民法的核心地位,其“不只是价值上确立全面私法自治的工具,而且还是技术上精确规范私法自治的工具”。民事法律行为据其效果,可分为有效、无效、可撤销及效力待定等,而各类行为界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法制的成败。因而理清各种行为的范围及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认识出发而考察我国民事法律所建立的有关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制度时,不难发现其存在的不合理性,文章将就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合同及其生效条件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是私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根据“私法自治”的原则,在合同中应当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思,但这并不表示国家对合同的效力不作强制性的规定。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了合同生效的法律条件,其目的和作用在于使现实生活中民事法律行为以及合同关系的有效、无效和效力待定能够正确判定和区分,保障契约自由,维护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12.
浅析无因管理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源于古罗马法,近代各国民法建立了相应的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无因管理法律制度在道德、经济、法律上都有着现实的意义。因无因管理根据构成要件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分类,随之也产生了不同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5,(7):87-93
借名购房协议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自治的结果,属于我国合同法没有明文规定的无名契约。在私法层面,民事主体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可依自己的意思创设权利义务关系,只是私法主体的意思自由并不是无限的,如果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反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将产生无效的法律后果。对于出名人违反借名购房协议而为的处分行为所生效力问题,应尊重物权的公示公信力,原则上认定出名人对标的房屋的处分为有权处分。  相似文献   

14.
优先权是私法上一项古老的“特权”制度,它体现了国家的立法政策,承载着法律对实质平等、公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理念。现代社会,大陆法系各国均在民事立法中延续和发展了罗马法上的优先权制度,本文重点分析了日本法上的优先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优先权制度滥觞于罗马法,经过历史的传承与洗礼,在法律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盐业契约中的优先权制度具有优先权的共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本文从优先权的渊源与发展视角分析出发,厘定了优先权的含义与特征,进而探讨了贯穿于各种盐业契约之中的优先权的三种形态,即伙内优先权、亲族优先权和乡邻优先权,探析了盐业契约优先权制度设置之成因及其历史作用,提出了我国现行法律中设立优先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郑旸 《天中学刊》2013,28(5):18-20
婚姻财产制契约在西方国家十分普遍,但在我国则刚开始发展。对于婚姻,传统上人们将其当作一种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而不是法律关系。随着离婚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订立婚前财产合同或者进行婚前财产公证,以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在离婚时免受侵害。我国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契约性质的界定不甚明确,对其订立、内容、效力规定得比较简单,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缺乏应有的限制。这种规定对实现私法自治毫无帮助,反而使当事人的行为缺少法律的指引,不利于对弱势一方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对于内容违法的民事行为,法律有必要确定以区别对待,即违反法律效力性规定的行为当然无效。而违反非效力性规定及法律有例外规定的行为则并不当然认定为无效。随着行为效力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结合各国、各地区立法与司法实践经验,针对我国大陆立法与司法现状,有必要对我国大陆的民事行为效力理论进行价值和制度的双向重构:一方面在行为效力认定的价值构建中,重新确定立法的指导思想,将充分尊重民法之私法性、维护行为双方意思自治等理念灌输到法律中去;另一方面则从公法与私法关系、效力判断的理念基础等方面进行价值与制度的具体重构。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级的壮大,启蒙运动兴起。以自然法为基础的启蒙思想家要求保护资产阶级私人财产权,通过私法自治实现市场运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建立政权后,资产阶级更是以私法自治为立法思想,确立了自由平等、契约自由、所有权保障等民事法律原则。以法国、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民法典,在法规内容、立法思想、编撰体例等方面对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中国民事立法、民法现代化进程处处可见大陆法系的影响。私法理念对于当今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及民事立法,从立法源流上,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商法和民法同属私法,共同遵守着私法自治、契约自由等原则,具有诚实信用、秩序、公平、平等、安全等基本价值目标,但商法与民法之间的差异除了商主体与一般民事主体,商事行为与一般民事行为,以及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之间的区别之外,在各自的首要价值理念上呈现出不同,民法的首要价值理念是公平,而商法的首要价值理念是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20.
法律行为作为私法自治的工具,不仅要受到来自民法内部自治规范的对于行为"权限"的限制,同时还要接受国家管制规范对于行为的"内容"制约.<合同法>第52条第(五)项作为一项引致条款,本身并不具有实质性内容,而是作为沟通公法与私法的通道存在的.该项中的"法律"指的是公法上的强制性规范.通过引致规范的作用,该"法律"不仅在私法领域实现了公法管制的效力,还可产生私法上的效力.因此,法官在裁判此类民事行为的效力时,应结合个案具体情况,在法的价值间进行客观公正的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