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在好几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阿长与<山海经>》。(教师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2.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中年时期为回忆儿时保姆长妈妈所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这篇文章中的写作技法均有可学习借鉴之处,诸如欲扬先抑、雕琢细节、详略安排、视角转换、表现手法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写作技法的讲解,可让学生在理解把握文章主旨、赏析语言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本中的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她帮鲁迅找到了“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山海经》给了少年鲁迅强烈的“震悚”并产生无比的“敬意“,因而也使鲁迅对长妈妈终生怀有感激和怀念之情。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阿长与〈山海经〉》形成了单一的阅读视角和解读——诠释者较多地注目于从政治角度和民粹立场来阐释,把阿长阐释为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化身,而忽略了鲁迅内心的冲突与紧张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4.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我”与长妈妈一起生活的一段经历.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表达“我”对长妈妈无限的怀念与同情之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没有为他的母亲留下文字,对他的保姆长妈妈却倾注了一腔深情,专门写了一篇《阿长与〈山海经〉》以示怀念,而且怀念之情的深切让人唏嘘不已,这说明长妈妈对幼年鲁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然而解读文本,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感觉,长妈妈对幼时的鲁迅似乎没有特别的爱,而让鲁迅感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买了一本《山海经》。当然,幼年鲁迅对这本书念念不忘,而目不识丁的长妈妈居然满足了他的渴求,这种感动是铭心刻骨的。我们作这样一番假设,如果没有《山海经》一事,鲁迅会著文怀念长妈妈吗?这当然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们挖掘得更细一些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6.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事先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这篇课文,有一位同学阅读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文中作者对阿长的称呼为什么会有三种?先请大家找一找看看是哪三种.  相似文献   

7.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8.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并且,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作者深情地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何等强烈的感情啊。人教版教材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八年级以普通人的“爱”为主题的单元,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的“爱”又是一种怎样特殊的“爱”呢?  相似文献   

9.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人公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也是鲁迅最早接触到的一位农村劳动妇女,鲁迅上学以前的整个幼儿时期都和她一起度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等散文中曾多次提到长妈妈给鲁迅讲"美女蛇""长毛""花绿头"等故事。鲁迅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可见长妈妈对鲁迅幼小的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记实散文,是先生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他年幼时的保姆阿长的,是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直接抒写出先生对长妈妈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拙笔试撷取文中几处辞格略作浅析如下。文章伊始,就说到长妈妈的好几个称谓,如长妈妈、女工、保姆、阿长妈、阿妈、阿长等。并且这些称谓还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保姆”属阔气一点的,“长妈妈”属客气些的,“阿长”带有憎恨的成分(不包括祖母这样称呼她),“女工”属通俗些的。这些看似平常,其实是先生妙用异称格从不同角度对长妈妈给予的不同称谓。但无论哪一个称谓都丝…  相似文献   

11.
长妈妈多次出现鲁迅的作品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她那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在《狗猫鼠》里她踏死了鲁迅心爱的小隐鼠,印象中她会讲故事,她是个粗人,不太爱小动物。然鲁迅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写了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专门来回忆她,那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让鲁迅先生对她念念不忘?  相似文献   

12.
薛锁英 《语文知识》2014,(12):81-82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回忆的是一位小人物,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没名没分甚至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保姆——长妈妈。这篇散文满含感激,深情回忆了作者自己幼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真挚温馨的真情之美。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班级:浙江永嘉桥头中学初二年级某班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1:阿长。生2:保姆阿长。师:嗯,保姆阿长。题目写着"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不只是《山海  相似文献   

14.
【我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对于阿长给自己买来《山海经》,鲁迅当时只道是寻常,有得到《山海经》的欣喜和欢愉,有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而多年之后追忆那份逝去的爱,鲁迅更是感到了这位没有任何文化、没有任何地位的"阿长"对自己的那份浓浓的爱意,从而在字里行间也汩汩流淌出了对阿长的绵绵敬意。  相似文献   

15.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买《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又风趣地表现了“我”与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16.
<正>《阿长与〈山海经〉》是统编版教材七下第三单元中的课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在现行课堂教学中,教者对其情感的把握,多浮于表,有的认为是对保姆阿长的怀念,也有更进一层认为不仅有怀念还蕴藏着愧疚。但笔者采用“融贯式文本解读法”[1],联通文本内在系统和外部系统进行整体观照,融合作家个体的人生体验进行全方位立体解读时,发现《阿长与〈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对比,而在这些对比中鲁迅不仅仅表达了对阿长的怀念与愧疚,  相似文献   

17.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邃的佳作.细心体味,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一、独具匠心标题新.<山海经>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作者情思的触发点.正因阿长为"我"买到<山海经>,长妈妈才让"我"感激和怀念.标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和范围,突出了主旨.  相似文献   

18.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记实性的文章。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文章几乎是按照生活的原样,真实而意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     
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篇《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情思隽永的名作,作者用无比温情的笔调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深敬意。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长妈妈,而当长妈妈给他买到一直想得到而得不到的《山海经》的时候,作者大喜过望,如获至宝。感激的心情油然而生,突然间觉得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了。  相似文献   

20.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在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文中的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一事,则写出了对她的充满尊敬和感激之情。本文是如何把这一人物形象写得如此清晰?我认为应该得益于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