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传播技术的数字化,以互联网、手机为引领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它逐渐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缩短了人们接触传统媒体的时间,并且它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获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技术的出现意味着电视新闻将受到很大的冲击。电视新闻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未来的新传播革命中找到新出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将彻底改变,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存贮,通过网络相互连接,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信息存放地点的限制,借助网络环境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这为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给现代图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搞好信息时代高校的图书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也为人们带来了很多高科技产品,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以及信息通讯的教学方式.信息的通讯技术也加大了教育事业的进步,先进的通讯技术使得教育部门可以掌握最新的知识资讯,及时的强化和增加教学的内容,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指明了一条新道路.高科技的发展,也使人们加大了对于学习的要求,学习方式也逐渐从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转移到移动学习方式上来,多样的学习方式,增加了人们学习的时间也方便了学习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是非常方便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大学生成为数字化阅读的核心人群。文章以问卷调查作为基本研究方法,选取华中地区两所高校,从阅读时间增量和阅读时间存量角度对大学生数字化阅读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阅读时间增量来看,大学生认为数字化阅读具有较大优势,数字化阅读被选择的概率较高、重要性更强、花费的时间更多,大学生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从阅读时间存量来看,虽然大学生部分发挥了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在信息来源数量、信息处理方式数量、信息共享方式数量、资源收集方法数量、分享心得方式数量、信息反馈方式数量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纸质阅读,但是大学生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随机浏览的概率更大,对信息的定制、收集、整理、分享、传播和反馈等相关技术使用不够。由此得出结论:由于对数字化阅读的适应性和碎片化阅读的发展,大学生数字化阅读时间增量已经完成;从阅读时间存量角度来看,虽然大学生部分发挥了数字化阅读的优势,但是大学生数字化阅读技能不足,高校需重视学生数字化阅读中信息技术应用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高校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能够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了一个信息的时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获取信息的时效、范围、深度与广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存在获取信息效率低,质量差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所以使得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必须得以改变.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变得越来越深受人们青睐.  相似文献   

7.
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产生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手段和设备,改变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和手段。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自由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8.
◆概述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网络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已经成为人类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网络使用人数的增长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人们正在享受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便捷.  相似文献   

9.
信息多元的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通过对传统阅读与数字化阅读的历史演变过程的介绍,分析比较两种阅读方式的优劣,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服务手段的拓展、社会教育功能的强化、读者至上原则等方面,提出了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兴起而日益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个名词.电视设备的数字化,简单地说,就是采用计算机的数字编码方式,对电视图像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编辑和传送.其中非线性编辑作为重要一环,直接影响节目的包装效果和可视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信息(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以加速度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正在对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本文旨在阐述和解释数字化技术对存储领域以及传输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不断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成了当前图书馆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工作之一.知识服务成为了时下最重要的一种信息服务方式,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方面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就此对数字化转型中的社科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相关构建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许多资源管理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标准的分散管理,信息不共享、资源利用率低,甚至出现信息孤岛的弊端日益突显.通过云计算[1]P15“管理即服务”的核心理念,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集成、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存于“云海”之中,实现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和搜索的准确定位,使得网络用户在任意的时间、地点均可以以便捷的方式安全地获得信息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文化引领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是一个热门话题.当今社会,数字化不仅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提出"推动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是完全正确的.不难设想,如果离开了数字化,离开了信息技术,远程开放教育将难以实施.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手段,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在确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之后.应该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引言E时代的到来,EB、EC、ED、EMAIL……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方式,因特网的全球传播能力更是拓展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时空领域。科技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因特网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数字化技术精确、廉价、大规模的复制功能使得数字化作品(如电子出版物、电子绘画、电子音频视频作品)的随意拷贝、篡改易如反掌,给现有的版权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信息的各种不安全隐患使网上交易的认证和防伪举步维艰;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能力的成级  相似文献   

16.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档案信息以其原始性可靠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为重要的信息源备受人们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包括档案信息数字化在内的诸多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启动.本文就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具体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使档案信息资源能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以数字化处理信息、呈现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多媒体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它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生产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它对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这既为我们带来机遇,也使我们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8.
e时代与高校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被极度扩张了原有的电子内涵,成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形象称谓.e时代是网络经济时代.网络经济平台是Internet.它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类间信息的瞬时传播、即时反馈、实时交流,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造成了革命性影响,使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崭新的要求.适应时代变化,高等教育必须作出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技术受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发展的影响,逐渐被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纸媒的传播局限,凭借网络平台、移动设备、数字化期刊等新型方式,创造了更加快捷、高效和便利的信息环境.此外,由于新媒体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和时效性,国内各高校都围绕新媒体...  相似文献   

20.
"数字图书馆"一词,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译而来."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也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用户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务机制.虽然称之为"馆",但并不是图书馆实体:它对应于各种公共信息管理与传播的现实社会活动,表现为种种新型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传播服务.它借鉴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模式、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以普遍存取人类知识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类和精准检索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整序,使人们获取信息资源不受空间限制,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时间限制.其服务是以知识概念引导的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等数字化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从而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