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对文学有着化不开的情结,为什么他们却不喜欢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语文学科?不是他们不喜欢文学,而是他们不喜欢当今的文学教育。换言之,是我们的文学教育缺失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缺失一种对文学的价值的叩问。所谓“文学教育”,其实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行为,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指向的是作家在体验中见出的深义、诗意和个性色彩。文学教育只有把学生置于这种价值世界中,让学生去寻觅、体悟、创造出自我的生活的真义和诗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体验的凝结。这一体验具有情感诗意化、意理深刻化、感受个性化的特持。文学教育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行为,是一种叩问价值的精神活动。只有把学生置于文学的价值世界中,让其领受诗意情感,提升生命价值,感悟自由精神,才是文学教育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都是以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文学教育就是要让文学美丽的星光照亮学生心灵的天空,为他们打下“精神的底子”。  相似文献   

4.
体验课程论——一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二、体验课程的涵义(一)体验课程之“体验”的基本规定1.“体验”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如果说经验课程之“经验”(Erfahrungexperience)立足于客观世界、经验世界、表象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对作用于环境的行动结果的反思,那么体验课程之“体验”(Erlebniss,livedexperience)则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会(主体与客体)整体有机统一的“存在界”,这是“意义”的建构、“存在”的澄明、价值的生成。如果说经验课程之“经验”是“祛魅”的、板实的,指向于对世界的控…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这些基本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语文教学要从学生体验出发。一、尊重体验的主体,在课堂中体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他们可以质疑问难,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做他们愿意尝试的实验等。在学习化的社会中,以…  相似文献   

6.
某著名品牌的广告词是“我选择,我喜欢”,联系到教育工作,学生“喜欢”即乐学可谓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诚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过程不单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情感和意志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体验,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愉快的情绪体验,方能促进身心和谐、张扬个性,成为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创造了一门新的课程形式———教育体验课程 ,其内涵在于它的“体验”是植根于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 ,以精神世界的特征———想象为基础 ,着眼于自我、文化、社会、自然、教育之整体有机统一的人的“超越经验” ,并通过这种超越去体现师范生的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实践证明 ,这种教育形式应当是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主体性体验的缺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更不用说创造者。这就造成了学生主体性体验的缺失。学生的主体性体验的缺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萎缩,这是一种“去我化”的教学活动。只有“他(她)的”而失去了“我的”体验的教学无疑失去了课程的生命关照,学生得到的并不全是他们自己体悟到的,“我们听得到声音,却得不到印象;我们听得到声响,却看不见行动”,“因为它们缺乏对内在生命的直觉,它们缺乏内容”。在这种教学情景中,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被置于教学之外,疏离了真实的体验,失去了自已的话语权,本应丰富完满的“全人”不知不觉成了机械的、冷漠的人,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疏离和互为主体性的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紧紧依托生活世界,力求在“教师一学生”的双向主体性关系中,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重双向互动,在情感交融的同时实现德育价值的体验和认同,以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提升和飞跃。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一种审美的满足 ,一种生命与生活的感悟 ,也是读者“缘文会友”的交流过程。中学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贯彻《语文教学大纲》(指试验版 ,下同 )提出的培养高中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不但要遵循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 ,指导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人生的感悟、培养人文情怀的文学教育 ,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的阅读指向作者 ,把文学…  相似文献   

11.
“图像世界”的到来和“图像转向”的发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从认知、文化和技术三个维度对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内涵进行解析,以探明图像作为思维形式、视觉话语和教育媒介的实质。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转向的向度在于养成视觉素养以探求图像之真、丰富审美体验以感悟图像之美和引导积极价值观以确立图像之善。进一步确定数字时代视觉图像“图以解文”的方法性价值、“图以传意”的内容性价值、“图以激趣”的过程性价值以及“图以载道”的情感性价值。据此反思,提出数字时代教育图像发展的限度,即在坚守文字理性中避免思维范式的“逻辑缺失”、在维持学习秩序中提防后真相时代的“知识失真”和在重申教育返璞归真中警惕青少年的“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教学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体验和情感,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生活即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3.
尼采出于自身性格和对时代的体验,洞察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缺失,称这种缺失为“虚无主义”,并对之进行追根溯源,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现有道德和禁欲主义的起源,重估价值并试图超越创造一种新价值。尼采的出发点是力是否充沛丰盈,生命和生存是否被肯定,现实世界是否是人类的居住之所。  相似文献   

14.
体验——审美教育的本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的世界也就是情感的世界。借助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使个人的全部思想、情感倾注甚至渗透到所见所闻的美中,对所见所闻的周围世界之美给予智力的和情感的评价。审美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审美体验课程不再是一种“共性化课程”,而是一种“个性化课程”,凸显审美教育的主体性、情境性和生成性。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阅读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强调“语文是工具”的倾向占了主导地位,忽略了它的文学、文化内涵。再加上考试制度使然,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阅读教学往往成了对一篇篇优美文章的肢解。老师的分析讲解往往离不开教学参考书这根拐棍。标准答案代替了自我思考。枯燥的理性的分析代替了丰富的感性的体验。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学习变成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在不少语文课上都能见到昏昏欲睡的学生,不但立志学理科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就是对文史类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也只是喜欢“语文”而不喜欢语文课。  相似文献   

16.
教育生活:一种教育人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雪 《教育导刊》2006,2(9):4-7
回归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生活世界”进入教育学视野,反映的是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体现的是一种教育人学观。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在具体的教育生活中,学生不断生成、丰富、发展。这需要教育向生活世界开放。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出现17次之多,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主要方面,可以说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吹出的又一阵清新之风。体验教学是现代育人哲学的深刻思考,也是当代世界母语教育新的价值取向,特别是针对文学教学,“体验”是打开通向文学教学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只有让学生自己体验,他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回忆自己小时的学习生活时,就提到一开始老师怎么教她都没有印象,直到有一天女教师莎利文小姐把她的手放在水龙头下面…  相似文献   

18.
以文学是教育人、关怀人的语言艺术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阅读兴趣和特点、现实需要为依据,探讨大学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实现他们所需要的功利目标、获得他所熟悉和喜欢的心理体验、分享思维的乐趣,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情感属于一种内在驱动系统,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所作出的积极性心理体验,对于人的行为实践而言,往往能够发挥指向、稳定和强化的作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深刻地揭示了情感价值内化和情感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学校教育是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活动,“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至少说是一种缺乏智慧性的教育。”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是“唯情趣一族”,而且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非常单薄,只有积极开展情感艺术教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意识。本文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有许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导致动手操作流于形式.学生生活经验的匮乏和实际体验的缺失导致他们的作业中经常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错误,比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一课作业中“1支铅笔10元”“一个书包10角”;二年级“长度单位”一课作业中“我的身高是125分米”“我的课桌高70米”.一些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悟不够,他们建构的知识框架也就不可能系统、扎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