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孙世恺新撰写的《怎样采访新闻》一书,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孙世恺撰写的第三本新闻专业读物,也是他去年出版的《怎样写新闻报道》一书的姊妹篇。此书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对新闻采访的  相似文献   

2.
孙世恺认为学习在于积累,积累的前提是博览群书,包括对重点书籍的深钻细读。他说:“记者应该博览群书,广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多了,材料广了,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写出的新闻也就不干巴了!”知识要靠积累,积累要靠勤奋和毅力,俗话说“一天一根线,十年织成缎”。孙世恺同志积累知识就是从一根根“线”开始的,他在新华社工作三十年,他积累了三十年。“史无前例”的动乱年月,对于知识的蹂躏,他心痛欲碎。1967年,负责北京分社工作的孙世恺被打成“走资派”,让他在办公楼当清洁工,每天拿着扫把、墩布、簸箕,打扫楼道、走廊和厕所。一天,他在清扫办公室倒废  相似文献   

3.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新闻学会副会长、新华社高级记者孙世恺新撰写的《新闻写作系列谈》一书,现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此书是孙世恺写的第五本新闻学著作。全书30多万字,分为新闻写作的分解、新闻写作的技巧、新闻写作的修辞和新闻写作的体裁四部分,系统又全面地介绍了新闻写作的原则、特点、要求和种种技巧。该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生动与  相似文献   

5.
也许由于职业的敏感,一踏上江苏省泗阳县这方新闻人才成长的沃土,就得到一条线索:县委宣传部部长原是一名退伍兵报道员。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此问号很快在与庄部长亲热的交谈中得以拉直,笔者仿佛看到,在新闻成才艰辛之路上,走来一位不倦的跋涉者,他虽说在新闻之路上已经历过23个春秋的风雨,但他仍然精神饱满地在新闻之路上前进迄今为止,他已在省级以上报刊电台上搞2000余篇.充后有65篇新闻作品获得各类全国性新闻奖。从军统就“金刚钻”庄勇1974年参军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军营中良好的学习环境及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使地利用一切…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有人把记者分为几种类型,诸如新闻型、学者型、作家型等等。不过我想,当记者的有一个“型”应是统一的,那就是“文字型”。这就带来一个起码的要求:既然要写字,就得准确地用词达意。按这个起码的要求读记者的报道文章,常感不尽如人意。比如“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徐根宝组建中国奥林匹克队之初,就制定了三个‘坚持’的指导思想,然而,吉隆坡的六强赛上,国奥队的表现,却差强  相似文献   

7.
事实的魅力     
“新闻作”!这是人们对某些文字拙劣作品的~种带有贬意的形容。其实,这里也包含着对新闻写作的某种误解,以为新闻报道就注定是文字干瘪、枯燥和令人乏味的。许多人早就指出,新闻应当也必须是写得引人的,要能够抓住读者,使他们饶有兴趣读下去。胡乔木早在几十年前的那篇(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就要求把新闻写得“立体化”。他说:“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剖面的背景,色、香、昧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不错,新闻不是文学创作。新闻不能依靠故事曲折情节的编织,对人物心理的那种充满生观感…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当我提出新闻稿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志脱口而出:“那自然是写出来的!”我说:“这个回答顶多是说对了一部分。”新闻稿件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任何新闻稿件都是先采出来,然后才能写出来。但是,不少年轻记者和通讯员只看到新闻稿件是写出来的,却不理解它首先是采出来的。因此,对待一篇新闻在写作上下的功夫较大,而忽视或不重视采访。即使出去采访也像蜻蜒点水一样抓些一鳞半爪的材料,回到办公室闷头写上半天或一天。结果是,尽管在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难出“精品”。穆青同志曾说过:“手里没有好的素材,文字再考究,也弄不出好东西。”笔者刚步入新闻工作岗位时,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那是40年前的一个秋天,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  相似文献   

9.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每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细心地听取被采写者的意见。我曾采访过一位助理工程师,用微机控制百吨锅炉节约原煤的事。写稿时我为他加上了一段“闪光”的话,文章发表后,他感慨地对我说:“本来这是篇好文章,可你加上这样一段我没说过的话,就显得多余了”。我十分尴尬。至今想来,都是一件憾事。打那以后,我坚持每写完一篇新闻稿,都要让被采写者亲自看一看。再有就是不能强人所难。去年夏天,我采访了我厂一位优秀青年工程师。他谈到,我迷上了革新,竟  相似文献   

10.
曾读到一篇有关宋美龄的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表述:她生前曾认真地说过:“幸福就是终身能够阅读、学习和写作。”这样一位“热爱权力”,享尽人间繁华的贵妇人,在幸福的诠释上却语出惊人。读后给我们以启示般的思索。的确,人生能够一贯地保持读书的喜好,却也真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是只求朝夕的人所无法触及的昂贵幸福。  相似文献   

11.
写稿要慎重     
新闻要确保其时效性,但必须慎之又慎,倘若稍有草率和疏忽,就很容易出现差错。本人学习新闻采写之初就曾有过深刻的教训。那是在一个乡级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小运动员苗永刚奋力拼搏,夺得百米赛之冠,我就地写了篇“特写”送往郊区广播站。途中,我曾提醒自己:是否将誊清的稿子再审视一眼。但一转念,原稿已交有关方面审核过,估计不会  相似文献   

12.
就在新闻界对文艺穴头说这道那的时候,界内却出现了自己的穴头,这便是新闻穴头。新闻穴头一出现,就“火”得很。有家报纸曾以《“新闻穴头”闹京城》为题进行过报道。既然能够“闹京城”,可见穴头们以及干的事非同一般。那篇报道还向人们提供了一个事实:京城每天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展览会、恳谈会、座谈会、产品订  相似文献   

13.
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糖,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令人充满想象。十五年前,李鹏是西南政法大学经贸法学院的一名学生;十五年后,他在新闻这条道路上执着前行。从法学到新闻,这源于大学图书馆里那本厚厚的《李普曼传》。15年前的某个夜晚,李鹏在图书馆读到这本书。这一切,就像梦想的种子一样,不经意问掉进了他的心土之中。  相似文献   

14.
“勤奋耕耘,硕果累累”、一个偶然的叽会在他那简陋房间里,看到那厚厚的剪报本和一大摞获奖证书时.不禁令人振奋,同时不免有些惊讶。他就是驻黄海前哨某部新闻干事张雷,入伍7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卫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新闻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文字作品)600余篇(幅)。其中,摄影作品17次在全国、全军摄影比赛中获奖,10次立功受奖一先后被6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近日,他又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山东分会吸收为会员。从小就对绿色军营充满向往的张雷.1989年3月,从家乡安徽入伍,来到渤海前哨小岛上…  相似文献   

15.
也许是父母的期望,给儿子取了“作言”这个名字。王作言——中国商报副总编辑,最近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尤其是在言论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评为中国产业报协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同事们亲切地称他是“王言论”、“言论王”。王作言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任新华社记者,一直从事新闻写作,先后发表了上千篇新闻作品,其中有40多篇(含“内参”)作品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和获得各类奖励。1989年,他被调到中国商报社担任领导工作。在王作言同志看来,一家报纸要立于当今报业之林,就必须高举起言论这面旗帜。他来到中国商报社后,带头写言论,写的第一篇评论《既要廉政也要廉商》就显示出了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厚实的文字功底,在富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中,渗透出尖锐泼辣、逻辑严谨的风格,当年就获得中国产业报协好新闻三等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范长江,人们就会想起《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提起穆青,他笔下那十个鲜活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然而,对于名记者艾丰,我们却很难以哪一个作品、哪一个人物来指代他的新闻成就;这是因为他的新闻作品取胜于一种独特的风格,或者也不能仅仅称为风格,很多人认为,艾丰的作品实际上体现出新闻界的一种发展趋向。被称为学者型记者的艾丰,新闻采访写作均体现出思考和研究的特色。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文集》里,艾丰曾写了一篇感想《做思考的笔》,笔者以为,这篇文章正道出了艾丰新闻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17.
很久没有读到过这么有感染力的书了。 68万多字砖头般厚的书,我几乎是争分夺秒地读完的。遨游在这充满智慧的文字海洋里,我决不仅仅是读到一批新闻界人士的灼见,更从中感受到他们对新闻改革的赤子之心和拳拳深情。作者似乎自始至终在全力探讨和回答这样一个大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业 ?全书三个部分聚集在这一核心问题上,进行了气势磅礴的宏观扫描和纵深探索。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其气魄之大、观念之创新、针对性之强、前瞻性之深远,前所未见。   这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18.
当徐令超把发表在国务院面向海外华人世界的大型综合性新闻月刊《华声月报》上的那篇占了整整3页篇幅的《铁甲雄师壮国威》送给我们时说:这是他发表的第1053篇新闻稿件。我们很惊讶。徐令超,今年23岁。1980年,即8岁就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他把目光盯向了新闻这块广阔的天地。1990年这个连续4年被中共菏泽地委宣传部授予“先进新闻工作者”称号的中学生,放弃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拿着照相机和几支钢笔来到部队。当翻开他那足足有一尺厚的10本刊稿剪贴本的时候,我们心中不免产生几多复杂的情感。徐令超曾被许多协会…  相似文献   

19.
近来病中读古书,便读到两则孔子时代的“争议新闻”,细细品味之余,竟觉得很有一点“当代气息”。 第一则新闻是这样的: 有一回,孔子的一位弟子出外郊游,看见有人溺了水,他奋不顾身将其搭救上岸。然而事后,这位弟子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溺水者赠送的贵重礼物:一头牛。 这在当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这位弟子不够“善始善终”,他应该在救人之后便飘然而去,并不留姓名。可是那头牛,却为他的救人义举蒙上了一层见利忘义的阴影。 第二则新闻刚好与第一则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20.
新闻有史以来,一个人办报的事并不稀奇。如18世纪初英国著名文学家、《鲁滨孙漂流记》作者笛福一个人经营的《法兰西与全欧政事评论》。大发明家爱迪生,他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861年)就曾在火车上办了一份小报,他担负了报纸出版和发行的全部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