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生态审美观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生态审美逐渐渗透到语文教育中。本文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理想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并引导语文教育走向生态化审美之境,创造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建立当代生态美学观,需要借助我国古代丰富的生态智慧资源.作为我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开创者之一,老子哲学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古典形态的存在论生态美学观,具有生态中心主义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生态存在美、生态和谐美与生态理想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儒、道、禅的审美观作了一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认为儒、道、禅三家不同的人格理想便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或审美观的三种不同境界。中国古典美学所谓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简淡之美,并非凭空产生,都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积淀,即儒、道、禅的培育与塑造。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反映古代妇女美妆的成语为线索,梳理和分析古代妇女美妆演变、发展的特点,指出面妆的发展和演变受时代、制度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美妆是历代女性追求自我完善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思想文化的化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字则鲜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审美取向。本文从“美”字字义考释,继而分析推究我国古代以“味”为“美”,以“肥硕、丰腴”为“美”,以“长寿”为“美”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为数颇多的情感观,这些情感观在真、善、美三个价值向素的作用下,有合乎逻辑的演进过程。对情感的每一次善性规范,都是对情感本真状态中冲动的约束和压抑,而对情感本真状态的追求,又是对情感冲动的维护,于是出现了“求善”与“求真”的矛盾对立,这一矛盾对立推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无论是经道德理性规范约束的情感,还是无拘无束的情感,都可作为审美的对象,不管“求善”“求真”矛盾对立中谁为主导,对情感的审美从未间断,审美观也没有间断生成,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感审美观随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而同步演进。  相似文献   

7.
美是生命的运动——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先民对美的观照从对自身生命运动的自我体验开始,升华为“美是生命运动”的核心理念,泛化出宇宙万物都有生命因而都是美的“天人合一”审美观。本文抓住这个命题,论述了由命题展开和延伸出来的中国古代审美活动(创造与接受)相关的缘情、逍遥、虚无、传神、自然诸范畴的内涵与实质,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审美精神现象的基本特征。其中对于逍遥美范畴的提出,强调了审美本质即逍遥也即自由,具有原创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是一种在生态学和美学纬度下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一致的存在论审美观。以生态美学主张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为指导,对纳西族女性服饰从功能、色彩及演变上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展示纳西族女性服饰所传递的纳西民族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的王国,抒情诗相当发达,成为中国文学历史长河的主流。但中国古代文论一方面提倡抒情,另一方面却反对情感的过分宣泄。中国文学从抒情的角度、艺术表现手法、作品文质关系、艺术风格等方面都自觉追求中和之美,把中和之美当成艺术的极致。  相似文献   

10.
阅读和欣赏古代诗歌是一个审美过程。在这个审美体验中 ,除了诗歌的韵律美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感受 ,最大的审美体验恐怕就是古代诗歌中的映像之美。古今中外的文艺评论家常把它比喻为水中影、镜中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这一审美体验 ,我们从许多优秀篇章中可感受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著名绝句《巴山夜雨》中用神奇的笔调 ,真情洒露 ,随意写来 ,却产生了动人的效果 :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天道思想在今天仍能以其精深的理论内涵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以无穷的启示。本文摘其两个方面 ,即“对现成识度的拒斥”和“以人间体验为理解之本”来阐述它对倡导和确立生态美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示 :生态美学观主张以原发性的构成视野来对待自然万物 ,视人在寻常百态生活中的真切体验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意义 ,在本质上有别于西方理性二元分裂论美学。生态美学的确立将从深层心理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是两种伟大的美学理论。古希腊和谐美偏重形式,中国古代中和美偏于道德内涵。在对美的追求上,和谐美重外在规范,中和美重内在修养。两种伟大的理论各有其深厚的哲学背景。对二者比较不仅可加深我们对中西文化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当代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本体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与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的东西。真正成为本体的“本体”即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本体”,既与人密切相关,又与自然万物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所说的本体实际上就是隐含于广义的生态系统中最为根本的东西。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哲学本体而以生态美为美学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与生态哲学观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生态关学的实践意义除了对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有指导意义或影响作用之外,还表现在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助于美好人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生态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但生态美意识由来已久。欧阳修词中的生态美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美,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文化生态美:主要有节日词所展现的文化生态美、歌妓制度所透露的文化生态美和传统文化品格中的文化生态美。这些词在客观反映作者的生态美意识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与正统文学处于相背离与修补的状态及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徘徊感。因此用诗化的笔法阐释生态美意识成了作者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几乎达到了可以与任何时代的西方美学思想相对话的境地。它不仅回应并助澜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存在论、语言学转向,继承并发展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思想,而且还赓续并创新了古希腊、中世纪的神性美学传统。这对致力于创新的当下中国美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中儒家的复古现象进行了考察,认为儒家复古论者(以下简称复古论者)的美学理想是:一、以和谐美为其审美理想的极致。具体地说,即倡导中和的审美趣味、优美的审美类型和尽善尽美的审美评价标准。复古论者标榜和谐美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种美对实现他们的社会理想有导引作用;同时也认识到和谐美是一种完美无缺的美。二、在审美理想的现实性上复古论者追求崇高之美。这种对崇高的追求是出于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传统;出于复古论者对道统、文统的崇拜以及自接道统、文统的“私心”;同时还出于崇高自身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中国古代是有美无学,而西方一直是有美有学。其实,无论是中国美学还是西方美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更替、时代推移而不断演进和变化的。我们不仅要继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优良传统,而且要借鉴全球的美学思想,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用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做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审美角度赏读格拉宁的《一幅画》,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画和一幅充满艺术魅力的绘画创作,两幅图景交互映衬,汇成人们心目中的一幅美好画卷。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美的艺术体现,还促生了人们心灵审美的生态诉求和维护精神家园的生态斗争。小说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共生共存的生态审美观,保护自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生态观,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的发展生态观。  相似文献   

19.
石涛对自然山水美质的理解非常深刻,主要包括山水的相生相通性,山水自然本身的丰富形质等内容。这些审美思想在相当程度上与存在主义美学的相关论述达到了共鸣。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生态美学诞生的特定历史语境,也是其批判和救赎的对象。社会现代性、美学现代性及科学化批评三关于对立的制造、秉持及主体性危机,使得诞生、批判、救赎成为可能和必要。和谐审美观作为生态美学本质,是人类发展不同阶段上审美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