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许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就业迷茫"直接反映出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而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顽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的原因。正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问题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创新教育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改变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多校区办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选取兰州大学包含理、工、文三类八个专业的2010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并将实行"3+1"教学模式的2008,2009届毕业生与实行"4+0"教学模式的200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提出多校区"3+1"办学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就业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现状及供应链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网络联盟的启动标志着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地方高校就业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现状及供应链需求分析,对今后有效架构毕业生就业"共赢"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满足用人单位人才引进需求及区域信息平台自身运营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在理念、时间、主体、政策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毕业生就业模式存在差异。比较研究显示,就业问题之根本不在就业,就业问题解决时间也不在毕业时,就业问题解决主体也不仅仅在高校。为解决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可构建"四维度"就业模式,改变我国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技术型人才的旧有观念,从初、高中起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就业模式日益盛行,该模式的发展使得高校在培养学生及促进其就业方面有了企业的身影,企业也通过参与这一模式,实现了自身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高校与企业通过日益深入的合作,积极探索新型的就业模式,并致力于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主要涵盖前就业、准就业及完全就业等层面的就业机制。我们期望能够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最终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把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本文分析了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了当前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和就业稳定情况,并就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全方位的就业咨询与服务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从2014年起,地方高校相继向社会发布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从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来看,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成效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指标,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互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近年来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影响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毕业生自身的素质。同时分析了目前植物生产类人才模式培养中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的环节,提出:提高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突出"博专相融、文理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就业信息的获取对于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业信息的收集与运用直接关系着毕业生就业选择与就业满意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信息的竞争,"小组工作模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基于多次教学实践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员有限、信息庞杂、个体需求迥异等问题,克服了教师或学生"单兵作战"式的信息收集而带来的信息量少,信息面窄等相关问题,使同学们有一个较为宏观系统的平台,形成具有较强时效性、专业性、全面性的信息收集模式。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给成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变革机会。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就业"后服务"模式,是以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为服务对象,旨在通过就业后服务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用人单位、毕业生共同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体系。基于此,文章从当前高校毕业生踏入职场后的困境入手,具体论述了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就业"后服务"机制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2.
毕业生就业事关学生和高职院校的切身利益,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质量,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为"一主多辅"型,随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逐步深入、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化和就业能力的增强,"一主"型就业的学生比例正在逐渐降低,"多辅"型就业的学生比例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随之凸现,并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困局更为严峻,从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和就业率逐年下降的逆向矛盾中就可窥见其貌。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偏失、高校毕业生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市场导向的弱化是造成这种矛盾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从就业观念的转变入手,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业教育才是寻求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迷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原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已不适应高校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新的就业工作横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在总结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提出初步构想,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工作体系和采用创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建立毕业生"预就业"模式,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缩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方的选择时间、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持续低速的影响,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如何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寻求一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科学发展的综合模式,使高校毕业生工作形成一种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状态,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高校、用人市场、政府三者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科学发展进程所处的地位以及能效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以此提出"高校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支撑"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17.
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提高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质量、就业服务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已经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焦点,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体系,则是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文章从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构建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体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运行模式和操作办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迅速过渡,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培养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就业帮扶体系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通过解读高校毕业生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以及原因,探讨并界定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提出创新高校就业帮扶模式、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在毕业生就业模式和就业方式转变过程中,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完善,相关制度尚未健全,加之管理环节不到位,毕业生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就业诚信缺失问题尤其突出。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0.
正新甘肃客户端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丁安山)记者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该校在疫情期间,积极推进"互联网+就业"模式,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和对毕业生的精准帮扶。在疫情下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场命题考试。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打出了促就业助力复工复产的"组合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