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农 《出版史料》2005,(4):75-75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19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30年共印行了十五版。1929年收入“万有文库”出版时,经作者提议,书名改为《中国古代哲学史》。195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时,作者为此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说:“我的意思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我中年以后的见解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不预备修改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了。”  相似文献   

2.
业界博览     
“韩寒流”集体发作《中国青年报》文学版2月27日登出“韩寒之后又见高中女生金今”的消息,这位16岁的高中女生出了一本《再造地狱之门》。《浙江青年报》报道了“德清有个‘女韩寒’,17岁出版27万字长篇小说”。《哈尔滨日报》一位记者采访的一位教师说,他们班中五六个平时  相似文献   

3.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4.
“‘之所以’就是‘的所以’。一句话要用‘的所以’开头,谁都知道没法说。”(见《叶圣陶散文乙集·说“之所以”》)但是,我们不时在报刊上见到用“之所以”开头的句子。例如: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据土产公司等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九八五年一月九日《富民周报》) 恰恰相反,有些企业和单位,手头的钱多了,为  相似文献   

5.
《沈阳市政府向防爆器械厂等三企业出示“黄牌”》一文(见沈阳日报一九八五年八月四日一版),被评为辽宁省好新闻之后,又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黄牌》一文之所以受到瞩目,以至登上  相似文献   

6.
战云笼罩在巴格达的上空之际,美伊之战成了今春书市的第一出版热点。 《第三次海湾战争?》(2003年1月,中国友谊版)、《美国的战争:从阿富汗到伊拉克》(200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版)、《全球变局:美国与伊拉克》(2003年1月,时事版)、《一个人的抵抗——走近萨达姆》(2003年2月,世界知识版)、《小布什倒萨内幕》(2003年1月,当代世界版)……等等都是书市上的新书。“小布什‘倒萨’决策内幕”、“‘第二次沙漠风暴’  相似文献   

7.
一家报社来信称:“你来信讲本报一稿将邵阳县误为‘韶阳县’,经查是作者之误,我们已让他写了检查。”又读报载一文(《陕西邮电报》2月28日第四版《奇中奇邮票》),内称:1653年,山东一  相似文献   

8.
本刊今年10月号“新中国出版50年特辑”引起业内人士和关心出版的读者的注意。《文汇读书周报》主编褚钰泉看了“特辑”后,连声赞叹“了不起,很了不起”。10月20日该报第一版显著报道“特辑”出版消息,肩题为“清醒的观照深入的梳理”,副题为“构建出一份独特的档案资料”。报纸还以红底黑字刊出“特别推荐’:“这是值得每个关心中国出版工作的人收藏的一份‘特辑’——编者”。报道说,“一本200余页,40多万字的《出版广角》第10期特刊以敏锐的视角和独特的形式,对新中国出版50年的风雨历程作了一番清醒的观照和深入的梳理,成功地构建出一份有价值并具个性色彩的档案资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总结新中国出版的光辉成就,更坚实地跨入即将到来的新世纪”。  相似文献   

9.
读10月6日《今晚报》的文摘版,有一短文题为《一位作家“贪污”一只桃》.说的是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在自己的文章中把“广为人知”的典故“二桃杀二士”写成“一桃三士”.那位作家说:“中国古代有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说究竟赐给三个有功的大将中的哪一个.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文章批评得很幽默,说:“这位作家不仅‘贪污’了一个桃子,还把三位大将的‘自杀’定为他杀’”.  相似文献   

10.
在宣传报道中,涉及台湾、香港、澳门的用语正确使用问题几年来虽多次强调,但至今仍不时出现不确切用法,值得再次提示。 8月21日劳动午报第9版《韦唯将赴莫斯科为华人放歌》消息中说:“韦唯这次参加的‘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得到中国两岸四地……的支持。”8月26日某报第21版《华语榜今年冷热不均》报道中说:“第三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颁奖典礼……无疑又将是两岸三地大牌歌星云集的华语歌坛盛会。”这些报道中“两岸四地”、“两岸三地”用语  相似文献   

11.
“九亿农民”之说已见于报端,如标题: 《心里装着九亿农民》(1993年4月15日人民日报第四版)。 如此看来,我国现有九亿农民无疑。但若认真推敲一下,又感到有些荒唐。农民这一概念的含义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社会劳动者人数达5.8亿(1992年5月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农民只是社会劳动者的一部分,怎么竟超过了社会劳动者总数? 那么确切地说我国现在究竟有多少农民?《农民日报》载文称:“当前,我国有3.2亿农业劳动力”(1992年8月25日陕西日报三版“报刊纵览”栏)。这就是说我国农民的总数。农民不应包括农村的婴幼儿、学生和主要从事商业、运输业、手工业的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日报1988年12月7日一版刊登了一篇由该报记者采写的报道《第一次“倒挂”——北京地区报考研究生现场采访记》,文中说“明年(指1989年)北京地区计划招收8600名研究生,据初步统计,目前在京报名的总数是5700多人”,并由此得出结论“就北京地区来看,报名与招生已出现‘倒挂’”。这篇报道所说的目前大学生不愿报考研究生的现象是存在的。了解一些行情的人都知道,研究生生活相当清苦,三年苦日子熬过来,经济收入、评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7月9日中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曝光中国银行多家分支行"优汇通"业务涉嫌"违反外汇管理局规定,开展无限额换汇业务,充当‘地下钱庄’,造假‘洗黑钱’"。7月9日股市收盘后,中国银行在其官方网站、官网微博发布"关于优汇通业务的说明"进行澄清,称报道与事实有出入、记者理解有偏差,否认洗黑钱一说。且不关注中行"优汇通"业务是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些晚报、晨报热衷于传播明星绯闻,而许多是似是而非,无中生有的。《南京晨报》在2月7日头版二条位置用大字标题刊登出《毛阿敏被传上吊自杀(详见18版)》的标题新闻,笔者大为震惊。经细看,该报在报道内文中却承认了这是谣言。文曰:“就在毛阿敏刚刚‘站’着出来粉碎‘她要瘫痪’的谣言后,一则更离谱的消息又‘漫天飞舞’起来:毛阿敏自杀了!是上吊!”该文称,记者为求证此事,与毛阿敏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2月2日出版的北京某都市报,于A03版上刊出题为《中国最大文化企业落户北京》的报道,其中提及的几组数据,犹如一团乱麻,令人反复看至头晕脑涨,仍然捋不清一个幺二三来!报道一开头便称,"万达集团昨日又在文化创意产业出手,成立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据了解,集团注册资本50亿元,资产310亿元,预计2012年收入达到220亿元,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报道的第三自然段中又称:"万达文化产业集团2012年收入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40名,计划2016年  相似文献   

16.
马达 《湖北档案》2005,(1):74-75
20年前的1978年8月11日,《汇报》发表青年作卢新华写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发表后,被全国二十多家省、市广播电台先后播发。新华社、中新社先后播发新闻,法新社、美联社的驻京记对外报道说:“汇报刊载《伤痕》这一小说,说明中国出现了揭露‘革’罪恶的‘伤痕学’。”  相似文献   

17.
1994年4月1日,河南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汝州出现“蛇吞象”奇观》的消息,报道了当地两家农民企业兼并三家国有企业的事件.紧接着,从4月3日至14日,该报又以“怎样看待汝州奇观‘蛇吞象’”为栏题,分6次(其中后3次为整版篇幅)推出连续性系列报道,全面深入地披露、分析和讨论了“蛇吞象”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一家省报去年7月25日刊发在《读书》版的《漫话读书》一文说:“翦伯赞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一副对联,大多数读者也许并不陌生,其作者是范文澜,并非翦伯赞。为了证实我的记忆,我翻检《中国楹联鉴赏辞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千年对联佳话》(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一组引起广泛重视的报道《老作家巴金以一颗慈爱火热的心,同‘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通信谈理想》——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六日,《解放日报》一版在这个显目标题下,发表了无锡十个孩子给巴老的信,以及巴老复信的全文,同时刊载了《呼唤与回答》的专访文章,第二天紧接着刊登了该报记者到无锡会见写信孩子的专访,十月二十日,这家报纸又登载了“寻找理想的孩子”来上海见到巴金爷爷的消息。这组报道发表后,立即引起舆论界的广泛重视和社会的热烈反响。《人民日报》在十月十八日全文转载了十个孩子的信和巴老的复信,(?)  相似文献   

20.
手头有两份报纸,分别是2002年5月8日的××时报B1版和××晚报A3版。在这两份报纸上有一篇内容相同的社会新闻稿件,但细细比较之后,却发现这两篇报道大相径庭。××时报B1版题为《抓二奶找错了门无辜市民遭耳光》的报道称:“昨日,家住南京栖霞区吉祥花园的宋女士在自己家中被闯进来的陌生老太婆扇了一记耳光,待事情真相大白才知道,老太婆从江西赶到南京抓‘二奶’找错了门。”××晚报A3版题为《抓“二奶”找错门》的报道称:“昨天,一名千里迢迢来南京抓‘二奶’的女士,却敲错了房门,结果闹出了一场大笑话。该女士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