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王冬凌 《教育科学》2003,19(5):61-64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是中国官办学校最早实施科学教育的学校。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新式学堂,但却不是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第一所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式学堂是福州船政学堂。  相似文献   

2.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第一所西式外语学堂。在美国传教士丁韪良长期担任总教习期间,同文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文馆的创立可谓中国近代教育的肇端。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期间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成为中国近代官办的第一所近代学校,开中国近代“西文”教育之先河;1866年12月11日,奕沂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1867年6月21日正式招生考试。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奏请创建福建船政学堂,1867年1月6日正式开学。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比京师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要早五个多月。福建船政学堂公开标榜“西艺”教育,开中国“西艺”教育之先河,西艺教育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从1861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到1867年福建船政学堂的建立和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的设立,前后只相距五年,从一定意义上讲,却标志中国近代课程发展的两个阶段——从“西文”教育跨人了“西艺”教育。  相似文献   

4.
王小欢 《教育》2014,(9):74-74
“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这是北京第一所近代学校一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教士丁韪良对同文馆的总结.京师同文馆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说是北京第一所近代学校?  相似文献   

5.
一建立新式学堂,是洋务派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期间最先设立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1858年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将来给中国的外交文书以英文、法文书写,而当时清朝没有合格的翻译人员,因此,培养翻译外国的外交文书的翻译人员便是京师同文馆创设的直接原因。洋务派企图通过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一批外语人才,以适应鸦片战争以后中外交涉日益增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官办的新学堂。1886年在福州建立的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实业学校。洋务派开设的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校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技术学校。  相似文献   

7.
我国最早的学堂是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在1862年成立的。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则稍晚一些时候成立。这些学堂水平,大约与现在重点中学的水平相当,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收的学生极少,也没有一定学制。京师同文馆除了教授外文外,还附设算学、天文、物理、化学、万国公历等,并没有一般生物学科。但后来,为了培养医学人材,开始设立了一门医学生理。  相似文献   

8.
传教士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三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教士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三馆黄新宪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同文馆。1863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了广方言馆(又称上海同文馆)。1864年,清政府允准两广总督瑞麟的建议,在广东设立了广州同文馆。这三所学堂均以学习西方各国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9.
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教育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1]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创办于北京或天津,而是创办于福建。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1.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置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2.创办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  相似文献   

10.
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的女塾,为近代史上外人在华最早设立的教会女学校。 1861年清政府创设的京师同文馆为我国第一所近代学校。 1866年左宗棠于马尾设水师学堂,为海军教育之始。 1868年李善兰任京师同文馆算学总教习,为当时任自然科学教授的第一个中国人。 1872年曾国藩奏派幼童赴美留学,为中国派遣留学生之始。 1877年在华基督教徒于上海举行第一次传教士大会,成立基督教学校教科书编委会,中国教科书一名称自此始。 1885年李鸿章奏设天津武备学堂,为一般军事教育之始。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中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开设了一系列与中国古典人文教育殊异的课程,首次将西方先进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引入中国的课程体系。从历时角度看,该课程体系经历了初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即单纯学习语文的阶段和语文、科学兼学的阶段,这两个阶段各有特色。虽然该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但对不少其他新式学堂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外语人才培训机构,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当下外语教育界借鉴与反思。本文以具体史料为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估、教学主体四个方面剖析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育特色。史实表明,京师同文馆通过广博的知识训练,多元化的课内外实践,以翻译实践为导向的语言测试,并由具备充分实践经验的洋教习主导,处处凸显教学的实践性本质,对当今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知识建构、教师角色及语言实践等方面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福建船政学堂是清廷继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之后建立的一所以学习外国科学技术为目的的新式海军学校。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独具特色,如聘请专业英法教习并制定奖惩制度,重视科学技术和外语学习,对学生严格管理和派遣优秀学生赴欧继续深造等,培养出了一批实业人才,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和重要“标志”“1.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2.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3.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企业: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第一个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年)。第一个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4.第一个资  相似文献   

15.
1862年由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洋务外国语学堂。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近代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正式开始。其教学模式对现代的英语教育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主要介绍洋务学堂外语教育的时代背景、创办过程、外语课程设置,教材以及考试等情况。梳理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史,总结得失,为当今外语教育的发展寻求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1862年由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洋务外国语学堂.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近代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正式开始.其教学模式对现代的英语教育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主要介绍洋务学堂外语教育的时代背景、创办过程、外语课程设置,教材以及考试等情况.梳理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史,总结得失,为当今外语教育的发展寻求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职业技术教育》2007,(24):10-11
1862年,总理衙门奕訢奏设北京同文馆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洋务派"代表奕等人,深感外交事务中没有真正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本国译员,常受人欺弄,急需设立专门学堂,培养自己的翻译,了解外国的情势。1862年,奕在英人威妥玛的帮助下,请英籍教士包尔腾充任教习,8月在北京正式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先设立英文、法文、俄文班,后陆续增设德文、日文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端于一个世纪前的清末,最早始于洋务运动中的外语学堂。1862年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1863年,上海设广方言馆等,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工业性质的学校,最早始于军工工业,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天津在1881年创办北洋水师学堂,1886年设天津武备学堂,1893年天津创办军医学堂。天津的技术学堂始于1880年设立的电报学堂。工业职业教育则以周学颐创办的工业学堂为代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数学教育历来是师徒个别传授的形式,没有设立专门的学校和课程。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兴办新学,开始延聘数学教习,1866年,邹伯奇、李善兰以数学教习的职称供职于京师同文馆,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开设数学课  相似文献   

20.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启动,其英语教学是我国近代英语教学的开端。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和翻译活动对我国近代外语外交人才培养和翻译事业贡献甚大,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批懂得西文、西艺的人才,开创了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相结合的新局面。但是,由于英美侵略势力的控制以及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办学宗旨,京师同文馆的教育受到时代历史、思想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局限,英语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