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问题提出我国体系最完整的教育论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之多,或失之寡,或失之易,或失之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不仅指出了学习就有过失,而且还指出了四种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是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都是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引起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作用,就是  相似文献   

2.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3.
因材施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段春燕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  相似文献   

4.
知心救失     
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交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有差异,莫,不)也。知(了解)其心(学生心理素质的这种差异),然后能救(救治,纠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发展优点)而救其失也。  相似文献   

5.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礼记·学记》中的这段叙述,很值得研究:它不仅集中论述了学生学习时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和产生这四种过失的原因,同时还说明了“知其心”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必须明了学生“心之莫同”的思想实际,针对不同的情况,发挥教师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过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长善救失”,发展学生的特长这一目的呢?这就要求在运用因材施  相似文献   

6.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③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则:犹“之”:③心:心理。④救:补救、弥补。【练习】一、给原文加上  相似文献   

7.
《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卸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那末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知其心、救其失”呢,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总觉得缺欠一二。  相似文献   

8.
“长善救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源于《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为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通俗地讲,“长善救失”就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长善救失”一向被教育者奉为真理,但这条教育教学原则也许是教育中的一个“二律背反”。因为,在世界上,人人都无绝对的优点和弱点,二者犹如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如性格急躁者失之鲁莽但决断性强,慢性子稳重有余但反应迟缓,正如王夫之所言:…  相似文献   

9.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0.
信息     
知心救失学·者·(学习的人,指学生)有四·失(缺点,毛病,偏向),教·者·(教导的人,指教师)必知之·(代词,指“四失”)。人之学也,或·(有的)失则·(于)多·(贪多),或失则寡·(浅陋),或失则·易(变易,谓“见异思迁”),或失则止·(遇难却步)。此四者,心·(心理素质)之·莫同·(各  相似文献   

11.
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将每个学生都视为璞玉 ,有因材琢器之异,无优劣高下之分 ,才能炼就发现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慧眼 ,变片面苛求为激励扬长 ,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带动整体素质的全面优化和深层潜能开发 ,塑造学生的创新素质。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过错。《学记》云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失者也。”讲的就是教师要善待学生的过错。教师只有从“知心”入手 ,才能创造契机…  相似文献   

12.
杨军 《广东教育》2010,(12):66-6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选自《学记》)  相似文献   

13.
品读     
想喝水时,仿佛能喝下整个海洋似的——这是信仰;等到真的喝起来,一共也只能喝两杯罢了——这是科学。——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相似文献   

14.
教海泛舟一个班集体正如一幅画,画的是一群形状各异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如果将这些图形都变成标准的圆形,不担损失很大,而且这幅画已失去原来的缤纷。几千年来,古今中外,历代仁人志士们始终不渝地提出教育个性化的口号。早在公元前5世纪,孔子就认为学生“有的长于德性,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学记》中也曾指出:“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止,或失则易”,“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在不重视学生个性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已有的个性消失殆尽,成了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物。而今,《数学课程标准》重…  相似文献   

15.
“君子之教喻也”仕森D国8代的教学论写着《学记》指出;“君子之被四D也。”“回”,团阳门,也就是僵发诱导的意思.扣回僵发诱导略?《学记》说:“道而弗自,强而弗抑,歼而弗这。”即要求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自艺学笠走;是荒勉、鼓励学生学习而不是推着学生走,...  相似文献   

16.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绪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兴趣或乐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无趣的学生更加轻松,也更加迅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无论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还是现代教育家的思想,都阐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寡人之于国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段文字历来被认为是孟子“仁政”“爱民”思想的最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三点疑惑,下文逐一讨论。  相似文献   

18.
赵宗孝  焦炜 《中国教师》2009,(24):21-23
<正>《学记》曾有"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的告诫,认为学者有"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四大失误,教者对此的无知或忽视就是"教学失责"。而深究其中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不明、不知所云或对学生的"无知"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中高年级词语教学被许多语文教师喻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教之者或蜻蜓点水.匆匆走马:或浓墨重彩.臃肿肥硕。蜻蜓点水者学生听之索然寡味.“浓墨重彩”者学生头昏脑胀。于是乎词语教学犹如一枚又苦又涩的橄榄.教师嚼之.品到的是教无妙计的困顿感;学生咀之.尝到的是学不得法的烦恼情。那么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究竟如何突破呢?  相似文献   

20.
罗小英 《江西教育》2004,(24):16-16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耍教;讲,都是为着进到用不着讲。……苟教师不讲.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俾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则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而教师亦来失其主导作用也。”课堂讨论组织得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教与不教.讲与不讲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