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座谈访问等方法,论述了少林寺武祖稠禅师少年习武邺下寺院和受戒为僧的过程,稠禅师是少林寺有文献可考的最早武僧,他少年习武与少林寺无关,与外国信佛高僧也没有关系,少林寺武术的始祖实为北魏时期的稠禅师.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相关献及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分析了邺下稠禅师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起源的关联,较准确地揭开少林武术起源“谜案”的神秘面纱,为进一步考查和评价少林武术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考证法、文物考古法、系统论的研究等方法,从少林寺稠禅师是否会武术以及武术是不是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两个必要条件入手,对少林武术起源——僧稠创拳说进行了重新考辨,从中得出了建设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全面、客观地分析诸多"起源说"的基础上,认为少林武术起源是以"禅武结合"第一人僧稠入少林寺时间为界限的,即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同时,少林武术是在军事实践与汲取民间武术精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武僧集体智慧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试析意法英德武术人口习武动机及影响其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的8大武术院校、培训中心的武术人口习武动机及影响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意法英德武术人口的习武动机为:通过习武了解中国文化;通过习武进行身体锻炼;利用习武机会进行社会交往;通过习武获得格斗技能。而影响武术人口正确习武动机形成的原因有:对武术认识上的偏差;武术教学范围狭窄、内容单一;教材、教学环节滞后;国际武术竞赛机制的不合理等。并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播的禅法,除北方流传的菩提达摩禅法之外,还有在佛教传统文献中记载极少的僧稠禅法。敦煌流传的《稠禅师解虎赞》、《稠禅师意》、《稠禅师药方疗有漏》是我们了解稠禅师禅法的基本依据,《大乘心行论》则是与天台禅系有关的内容,不是僧稠禅法系统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论明清时期少林寺拳法的发展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期以前,少林寺僧习拳是以实战技能的训练为主,明中期以后仍然保持这种传统,寺僧多攻拳法,逐使少林拳法有了相当的发展.清代,虽然严禁民间习武,但少林寺的习武活动并未中断,寺僧既习拳又兼习导引行气,同时不断向社会传播其拳法,清代前期和中期,少林寺僧所习拳法,仍主要是用于手搏的拳势,《拳经·拳法备要》二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清代后期,少林拳术套路才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少年来,少林武术以它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皈依弟子,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然而,如何看待少林武术的历史形成,至今为止依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有关少林武术的历史源起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为南北朝说、隋唐说和元明说。前两种观点,目前尚未得到史料佐证,而后一种观点,据各种文献记载,依稀可梳理出它的基本脉络,并不晚于明中期,少林寺内的习武活动已成规模,并以勇武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及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存在的寺院武僧活动,并非是个别现象.寺院僧人习武的动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健体、防身与保护寺院的需要.从寺院武僧整体面貌的综述,认为这是对中华民族固有武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福建少林寺”长期来在海内外(尤其是习武群落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它是史学界讨论天地套起源时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研究有关中国武术史和少林武术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我们认识多样式的少林武术文化构成,提供了一个详实的样本。作为一个由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长期共同氤氲催生的文化概念,其中既烙有明季的历史文化印痕,也有清代天地会出于纠众结盟的需要,更反映了人们在当时少林武术文化辐射下的多元价值诉求。由于这一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地址的实指寺院,故而囿于了实证主义方法中的“南少林诸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往往难以自圆其说,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唐代还没有形成少林武术少林武僧,只有“十三僧助唐”,而没有所谓 “十三棍僧救唐王”;唐代僧人习武已经比较普遍,但唐代少林僧习武于史无证; 而五台山僧在唐代即以武名。  相似文献   

12.
少林武术文化具有社会普同性和文化信息共有性,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但有利于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向国外的传播,而且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探讨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峨嵋武术是与少林、武当齐名的三大武术流派。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峨嵋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机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政府主导、市场运行以及和佛教、旅游业相结合推进其发展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开发河南武术资源发展武术产业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产业的发展依赖市场的培育,市场又依赖于产业而生存,而产业和市场的发展程度,又受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制约。河南是少林和太极两大著名拳种的发祥地,有着丰厚的武术资源,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产业,在我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章就河南省武术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解构传统入手,在深度考察武术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深化对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认识和把握。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是标识传统武术的通识准则,但是,同时还应兼顾传统武术的两大特质——一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活动领域明确,一是拳种是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来辨别和理解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是武术的一种出场形态而不是唯一形态,它内蕴武术传统,但是它不能囊括所有的武术传统。武术传统才是真正维系武术发展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少林寺名为天地会所借用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少林传说的历史原因,并通过具体史料,考证了南少林传说的虚拟性,简要阐述了南少林传说对传统武术拳种名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摘要:以模因论和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四大拳种的典型技术动作为主线,以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流派的功法、套路、格斗形式为载体,以与武术“技术”特征和“攻防”特色相关联的文化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组学量化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专家甄别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提取、筛选、凝炼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拳种拳理、拳法、拳路、拳势(式)等形成起统摄作用的文化基因,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理论模型。结果显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结构模型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拳理基础”“技击思想”“德行思想”“审美情趣”六个维度所涉及的24个文化基因组成。六维度结构模型既能鲜明的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也可为解释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色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对认识武术文化基因,彰显武术文化特色,守护武术文化家园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特色文化基因、武术文化基因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现代抗日人物和抗日组织为研究线索,对现代抗日斗争与南少林的关系进行探研,认为:一些民间南少林武术传人或南少林组织将南少林武术的技击和精神价值运用于抗日斗争之中,不仅直接打击了日寇,而且振奋了民族士气.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十九路军抗日大刀队在淞沪抗战中威震日寇所使用的刀法直接或间接源自南少林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