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唐君毅认为现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应该是东西方思想的汇通与融合,即集人治、法治、礼治、德治于一体的人文法治思想.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思想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归根结蒂都是人治;而西方社会的"法治"虽然在用词上与中国的"法治"并无区别,但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只有二者的汇通与融合,才是现代人文法治之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治理观上,学者们一般争论和探讨的话题都在"人治"和"法治"这两个词上.与此,多为论述人治与法治的对立统一,国家治理应当寻求两者的平衡点;抑或是有人绝对的将人治与法治完全分割开来,认为现代社会就应该是法制的社会.这些不同的观念导致了不同的关于国家治理的政治理念的产生.本文试图跳出这样的分析框架,对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观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联系和分析,认为适合中国的国家治理之道不再与人治与法治的分离与合流,而在于治人与治国统一,礼治与法治统一,隆礼重法,身国共治.  相似文献   

3.
"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法文化落后的结果.原因在于:"德主刑辅"主要是知识精英理想,非国家政治主流;古代的"刑"及其与"德"的关系与今天具有本质差异,不能受思维惯性影响简单视其为次级需要;"德主"和"刑辅"的主从关系认识基于落后的学理与实践;"德主刑辅"的正面价值十分有限,是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不良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人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心理要求是,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并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中国建设的方方面面作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划和安排。国内外评论集中在这次会议对中国法治建设本身的影响,认为如果180多项举措全部如期落实,必将开辟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中国法治从此面貌一新,走上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从此将真正建立坚实有力的法治。这是完全正确的。其实,四中全会的影响远远超出法治本身,以"法治"定义"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将彻底改变中国两千多年"人治中国"的状态,结束人治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  相似文献   

6.
深入认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认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没有道德作为基础,法治的效用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下,任何的法治、德治都必然会打上人治的烙印,不能简单地把德治与人治相提并论。社会主义的德治不是人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人治是内涵相互对立的概念,要实施“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社会,就必须实行法治、排除人治;法治不等于法,人治也不等同于人。法治并不排斥人的作用,而要积极地发挥人在实现法治社会中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汉代的德主刑辅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汉代的“德主刑辅”制度 ,研究其思想根源 ,产生背景 ,以及对汉代法制的影响。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 ,研究汉代的法律制度 ,有助于我们吸收其精神实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预防犯罪 ,减少犯罪 ,确立法律至上的观点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法治和人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在人类历史上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而关于法治和人治的大讨论也已持续了多年。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认清法治和人治的对立与区别,把握法治对人治的批判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观念的变化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就宏观而言就是治国观念的变化,即由第一代领导集体欣赏人治到第二代领导人强调“处理好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再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公开宣布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与这一变化相联系的是在微观领域即具体法律制度、法制原则的确立和完善以及在这些领域法律观念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说明了中国由人治逐步走向法治  相似文献   

11.
亚洲法治社会建构与发展的理念追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中国以及亚洲法治社会的建构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其主体主观层面的“理念追求”,对于“理念”和“理念追求”概念的哲理解析,是本论题法哲学实体内容法理分析的必要前提,而本所谓亚洲法治社会建构与发展“理念追求”的实体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面,即“法治本体要件的原则理念”,“法治社会建构与发展的策略理念”和“化与法化发展的战略理念”。  相似文献   

12.
在对法治和权力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权力法治化的含义应该包含权力的形式、实质、运行制度、价值的法治化。进而分别从国家治理的维度、权力的维度、法律的维度分析我国权力法治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不是传统治国手段的重复,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三大源头的综合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新形势下,“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反映了市场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当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德治中积极的内容,在发挥德治对社会成员内在观念引导作用及法治对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调整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德法并举。现阶段德法并举最有效措施是:政府运用立法、执法、法律宣传等手段促进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并实施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予以支持;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与实践道德的表率,成为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4.
法治建设之律师价值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国际法学家会议《德里宣言》把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列为实施法治不可缺少的条件。本文拟从法治实施环境,法治秩序以及法治经济三个方面来论述律师在建设法治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制现代化是法律文化发展的特殊历程,它表明社会法律系统由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人治型"法律价值规范,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法治型"价值规范的历史转型.我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民法的现代化问题是一项不能不思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论法律文化与法治国家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化对于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新形势下,必须应对法治国家的要求,构建新型的、现代化的法律化,促进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法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核心内容,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和制度保障,因此,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一种法治社会。法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法治建设的基本价值要素——秩序、人权、正义、效益,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建设所追求的价值准则和目标取向就是社会和谐。因此,法治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商业合乎道德性的论争贯穿了整个商业发展的历史,商法的发展史即是一部商业道德的完善史,没有道德支持的商法是虚无的,而不由法律体现的商业道德则赢弱无力。中国商业发展曾经出现或者正在出现商法与商业道德的背离,商业道德的缺失比商法的缺失更加损害商业的发展,商法的实质精神追求是商业道德。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德治和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从理论上坚持二者的内在统一,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在行为逻辑、运行机制、作用效果、优劣特点等方面的显著不同,决定了只有使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才能取得更好的治国效果.但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道德"下滑"现象和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混乱、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分离等问题,决定了在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国民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坚持以德治法,以德治吏,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