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石屋清珙是我国元代一位著名的禅僧。在中国禅学史、元代禅学史和中韩禅学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他的禅学思想极其丰富,而以茶道思想著称。茶道是其禅学人生的一贯之道,是他学道、悟道和传道的重要方式。他的茶道冶禅佛、人生、自然于一炉,以真如造适为追求之境,于一境中起一种味、一种平怀、一个平常心。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既逃禅又向往“爱情”,这曾令很多人感到困惑,但是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他在爱情中真正关注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通过爱折射出的慰藉感和归宿感。爱的欢欣和美丽使他感动,但爱的易逝与多变也使他备感人生的空淡和无聊。当他在“爱、中参透“情禅”时,他的小说也一改早期的声泪俱下,痛器狂啸,变得澄净空明,平淡悠长,极富禅意。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这是极其特殊的。  相似文献   

3.
朗费罗是19世纪中期美国久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中,有不少禅境、佛味隽永的诗篇,读之清醇澹泊,不沾一丁点儿的世俗气,带给人纯美的享受。朗费罗诗歌的禅境佛理体现在他的诗简洁押韵、口语化、通俗易懂,符合禅门提倡的"本色"要求,同时诗歌中闲适的人生追求和"空"、"寂"的意境设置,也体现诗人高、远、幽、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王维少年便有积极出世之心,又一生参就佛理,遭诸多打击后生出出世之念。后受南宗禅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亦彼亦此、非彼非此”的“引儒入禅、以禅化儒”之思想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来解决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矛盾,而这种模式真能让王维达到“何往而不适”之境界吗?王维既想有儒家的事功作为,又想“空”物“空”心,保持出世之超脱,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理论上他能做到引儒入禅、以禅化儒,可实践上他却永远不能完全做到“何往而不适”。  相似文献   

5.
以“诗佛”称的王维,一生习佛,写下了大量以禅入诗的作品.特别是他的山水组诗辋川二十景,处处流露出许多似有若无的佛光禅影,通过景物风光隐寓禅意,构成了一个空灵、寂静的世界,衬托诗人超逸、高妙、不为物扰的内心,传达出他闲适、寂静、空灵、自如的心境.予人无限感悟。  相似文献   

6.
陈栋 《现代企业教育》2009,(16):145-146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在诗、画两派,王维算得上是硕果累累,其中以其富有禅理的诗歌最为突出。本文将就王维的诗歌,分析他在禅学上的成就和其独特的造诣。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文人士大夫之中,苏轼无疑是一座高峰。无论是在思想、才华、学养方面,还是在成就、影响方面,后世都很难有人能超过他。究其原因,与东坡居士与佛结缘、习禅相伴密切相关。他把佛学禅宗与儒家的入世思想相互为用,利用佛学禅宗对人生进行理智的思索、深刻的反省,从而于宦海沉浮之间不惧不馁、不悲不忧,锻造出一种超然洒脱、平静安宁的襟怀,闪耀着璀璨夺目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也是一位精通禅宗思想的学者。他创作的大量禅诗,造诣极高。虽然一生四度贬官,命途多舛,但他却能直面现实,笑对人生,这与他的禅宗修养和参透禅机不无关系。本文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梳理了他的一些诗、词、文、赋,探索其禅宗理念的形成,并作出意义辨析。  相似文献   

9.
董其昌的美学思想深受儒、道、禅思想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他的"南北宗论"中,也体现于他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及画论对三家思想的融汇中。  相似文献   

10.
废名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小说家,更是诗人,“一个耽于哲学悬想的诗人”。(黄裳语),由于他常将庄祥释道思想融于诗歌中,使其诗歌呈现出东方智慧的玄妙古奥的哲理境界,晦涩迷离,仿佛披上了一一层朦胧的佛衣袈游泳衣。本正是以庄禅之道去阐释废名诗歌的哲理境界,感受他徘徊于入世与出世之间苦闷彷徨的心绪,并试图在走进他诗歌世界的同时,走进他的化世界,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佛教传到我国境内得到了很好的弘扬和发展,在封建社会辉煌鼎盛的唐代,佛教发展的新形式禅宗创立,黄梅四祖是其创始地。四祖道信创立了禅宗法门,奠定了禅宗发展的坚实基础;五祖弘忍承前启后,传承并发扬了禅宗教义:六祖慧能,使四祖遗风发扬光大,为完成由禅学到禅宗的根本转变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自唐以来,黄梅四祖就成为海内外华人心中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12.
"水"与禅     
水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启迪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源泉。水与佛教,尤其与禅宗有非常深的关系。文章讨论了佛教、禅宗和水有关的代表性言论或公案,并与儒、道二家作了简单的比较,结合禅理进行了分析,希望从这一角度对佛教以及禅宗有一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诗歌、诗论注入了新的特质,产生了大量的佛禅诗,出现了“以禅论诗”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佛禅诗的研究渐趋繁荣,浙成体系。广泛探讨了佛教在诗歌创作、鉴赏、批评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本文试把这些成果择要综述,并指出从佛禅角度审视诗歌,学界有一些新发现,同时对当前佛禅诗各个方面的研究态势也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盛行对金朝文人阶层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而显著的影响。当时在佛学禅法方面造诣颇深的儒者、士大夫们创作了很多表达佛理、蕴含禅机的诗作。它们典型地反映了12至13世纪初中国北方文人把握佛禅哲学的水平。董文甫《秋夜》、卢启臣《和赵元发、刘师鲁葛藤韵》和方山野人《灵岩即事》渗透着浓重的佛禅意识,是文人染佛涉禅诗作的代表性篇什。它们虽旨在宣扬宗教理念,但在艺术表现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反映了本时期广义佛教文学的发展水平。对它们进行深入分析,可从特定层面揭示金朝文学与佛禅联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苏轼接受的是中国禅宗,而摈弃的是印度佛教的外形。他对禅宗的接受有三个时期最为重要,分别是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惠儋时期。苏轼人生经历的这些变化,恰恰与中国佛教禅宗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有着某种内在的吻合和联系。这些吻合与联系,从宏观背景上促进了苏轼对佛禅的基本态度的形成。苏轼凤翔时期主要接受佛教艺术史,倅杭之后开始渐次深入到中国禅宗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中。这种转变既有苏轼个人人生经历的必然性,也有与苏轼贬谪所在地域佛禅情况的吻合,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苏轼由佛向禅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6.
章辉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2):106-109,121
默照禅和看话禅是南宋的两种主要禅法。二者的理论都以除束缚、得解脱为目标,崇尚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与现代休闲美学思想相契合。前者以打坐为工夫,倡导合守默静坐与般若观照为一,以获得圆通自在的休闲审美体验。后者反对僵死的静坐,主张从公案中参“活句”,明生死大事而得解脱;又反对避世的态度,主张佛儒教义不悖,更显心态圆融通脱。在禅法实践上,二者都摒弃理性思维,反对责求速效,重视从容之美,对当代人的休闲生活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陈献章(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心学往往被斥“流于禅”。今天重新思考这个评论,确实有可待商榷之处。诚然,白沙心学与禅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工夫进路方面。但是,无论是在工夫的价值指向,还是在终极关怀的现实落实上,白沙与禅宗都有着很大不同。白沙心学乃是本着传统儒家的价值坐标而进.其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借鉴,实是打破门户之见,兼容并包地吸取各家之长采寻“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18.
禅宗文化作为我国文人作家创作的传统文化背景之一,对他们总是起着显在或潜在的影响。迟子建的小说《起舞》就不自觉地潜藏了深厚的禅宗文化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自在怡然的生命旨趣,自主超然的生命旨趣和自由飘然的生命旨趣。禅宗文化内涵使《起舞》显现出了人文终极关怀色彩,具有了超越性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佛教禅学对诗的影响,首先是对人的影响。由于受禅学思想浸染太深,王维在游览山水及与高僧交往中,写下了许多富有禅意的田园山水诗,在亦官亦隐中完成了从佛教禅学向华夏美学的转化,也因此成就了其别具一格的中国禅诗。这种诗风,对唐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深受禅宗影响,其作品往往有较浓的禅味,或者喜欢在作品中使用禅宗或佛教典故,加上其用典灵活隐晦,往往让人难以得其真意。如果典故本意未明,就不能准确地理解黄庭坚的作品。古代注家在这一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以具体例子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