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空白"是指教材中或教者本身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编排,对某些内容有意不讲,或讲得很略,在叙述上留有余地。教材中"还可以提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发现?"以及教者设计的"还可以怎样数?""还可以怎样算?"等等一个个问题。给师生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波利亚《怎样解题》的"怎样解题表"为论据,结合课本的实例,阐述解题表中给出的"盯住目标""未知数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能否想出一个具有类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等一系列提示语在高中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环保教育中,我结合自然教材,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二年级开展了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废旧物品再利用"为核心主题的单元课程.在课程设计中以问题情境为中心,设计多个主题,如:"垃圾的产量有多大?""垃圾太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垃圾怎样处理?""我们能为减少垃圾做什么事情?""废旧物品还能再利用吗?""我能用废旧物品做些什么?"等等.每个学习小组自选一个作为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4.
◎谈论经常做某事及做某事的频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问到"你周末一般做什么?""你多久看一次电影?""你多久逛一次街?"等问题。那么,你知道怎样用英语表  相似文献   

5.
<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管理者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那么,教育管理者和执教者,也应思考三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是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将会发展成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发展?"我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首先应关注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现状怎样?将会发展成什么?究竟应该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6.
安扬 《家长》2013,(7):14-15
一、要想培养出有理想的孩子,家长该做哪些事?1.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孩子的理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询问孩子:"你将来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你对未来有什么设想和打算?"等等。在观看电视、电影的时候,父母也可以借机问孩子:"你觉得这位模范人物怎么样?""这个英雄豪杰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父母还可以与老师  相似文献   

7.
我的烦恼     
<正>"你的烦恼是什么?""我的烦恼是——早上没有汉堡吃。""你的烦恼是什么?""我的烦恼是——与朋友闹矛盾了,什么时候能和好?""你的烦恼是什么?""我的烦恼是……"亲,你有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吗?哈,这样的一个问题抛下去,  相似文献   

8.
一、活动的由来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幼儿园买来了一些瓜苗.当小朋友种瓜苗的时候,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有瓜苗?""为什么不撒种子?""瓜苗是怎样来的?"他们还提出了很多有关种子的问题:"种子是怎样来的?""种子长大了,是怎样结成瓜果的?""种子是怎样发芽的?""黄豆的种子为什么有个小黑点?""种子里面有什么东西?""为什么种子生长需要水呢?""种子只有一个,为什么结果后,里面有这么多核(种子)?""为什么有些种子可以结出果实,有些不可以呢"……我想,既然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呢?  相似文献   

9.
在新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怎样算?”“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还可以怎样算?”等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由此不难体会编者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培养的独具匠心。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意味着对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越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  相似文献   

10.
内心的光明     
<正>黑暗中,师傅问弟子看到了什么,弟子说什么也看不到。"不要用眼看,而要用心看。"师傅提醒道。"怎样用心看呢?"弟子问。"你在心里默想一朵花。"顿了一会儿,师傅问,"你现在看到花了吗?""看到了。"弟子说。  相似文献   

11.
程颖 《安徽教育》2010,(11):46-47
<正>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能听到一些老师们这样问学生:"……能不能理解?""……行不行?""……对不对呀?""……可不可以?""……好不好?""是不是这样?"……或者诸如"看完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体会?""读完本文后你有何启发?""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这样的提问要么是过于简单,毫无意义;要么是过于笼统,让学生无从下"口";或是回答时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2.
所谓"空白"是指教材的编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编排,对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新教材中的"还可以怎样数?""还可以怎样算?""还可以提什么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给师生留下了"空白"的思考空间。"空白"使新教材独具魅力,它给沉寂的课堂带来了猜想、带来了争议、带来了沉思、带来了联想、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天下午,刚上完课,我正在教室里解答学生的问题,突然听到一阵喧闹声,一抬头,看到阿泽和阿宾扭打在一起,几个男生正把他俩拉开。我赶紧上前,两个男孩怒视着对方,阿泽脸上还挂了彩。"这是怎么了?是什么问题竟然需要用武力解决?阿泽,你脸受伤了,疼吗?""老师,我没事,没吃亏。"这话真让人既好气又好笑。我又问:"阿宾,你感觉怎样?""我没事。我一直都没有还手,他脸上的伤是我反抗时不小  相似文献   

14.
金秋时装SHOW     
<正>"哎,你带了什么呀?""你呢?""我不告诉你!"作文课还没开始,我们一个个都走来走去,互相询问着。你一定会问:"你们在干些什么呀?"我告诉你吧!我们作文课的主题是——追忆童年,我们一个个都准备了许多儿时的小衣服,小鞋子和日记什么的。  相似文献   

15.
丰富的印象     
两个朋友路上相遇,互相攀谈起来."多日不见,你好哇?""你好,你好!""你从什么地方来呀?""巴黎.""你去过法国?""有幸转了一遭.""啊,快说说,生活得怎样?有什么经历?""坦率地说,在巴黎,我过得万分快活."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指导观察,让学生会看1.看课题,定目标。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时,教师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看,然后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怎样求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关系?"……此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趁势归纳出  相似文献   

17.
正解决问题的心理学解释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或暂时解决)的过程。其实任何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都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直觉——解决问题的心向如今的数学课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看到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想要知道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一幅情境图的直觉是什么。直觉,是直接观察事物和问题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经过瞬时思维后的顿悟。  相似文献   

18.
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德国土地上到处是断墙颓壁,瓦砾废墟……这时,有两位美国人去访问一户蛰居在地下室里的普通德国居民.之后,他们有一段富有哲理而饶有趣味的对话:"你看他们能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  相似文献   

19.
在实际教学中,课的结尾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环节。通常,教师会在课的结尾进行课堂小结,往往习惯性地提出下面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什么问题?"日复一日,面对千篇一律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总是波澜不惊。一位教师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的结尾,改变了我对这一环节教学的一贯认识。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妈妈,这是什么东西?""爸爸,这是什么动物?"这是读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问父母的问题,渐渐地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我们学生的问题却越来越少了. 在中学的课堂上,我们只能看到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情景,绝少能发现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老师回答的情况,可在课后,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一群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的,但你只要走近一看就会发现,学生们问的不是问题,而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在问作业里的难题怎么做,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围着老师在背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