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网络中最核心的网络,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地区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并形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区域。本文阐述了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维度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影响作用,并探讨了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组织形态,具有自然和社会普遍结合的特征。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认为创新的实现过程本质上是创新行动者网络成功构建和演化的过程。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型,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揭示了中国“谷”现象中的协同创新行为与社会网络构建的关联性,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出发,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产业链协同创新3个层次的协同创新行为展开了文献回顾;以武汉光谷、长沙麓谷、张江药谷、中国南方智谷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谷”现象为例,从社会网络视角对其协同创新的机理进行了群体案例研究,总结了中国的“谷”现象中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共性和差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江苏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间关系紧密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以及南京市在江苏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具有竞争优势,江苏新能源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关系最紧密,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次之,装备制造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主体间关系紧密度最小,最后提出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基础上,提出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实质为协同创新生态网络的子网络.基于协同创新生态网络视角,结合已有文献相关研究,从政府、外部环境、内部环境3个维度提取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因素,增加创新网络影响因素,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确定.以西安市为例,得到影响其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因素的重要度排序,其中宏观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其次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协同能力.最后提出完善政府支撑政策、提高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建立高端科技服务聚集区等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城市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全面覆盖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的集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能够补齐区域创新的短板,对区域及整个国家创新成果的产出极为重要。使用Gephi9.2软件生成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图,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的方法探讨我国各区域创新资源发展情况及其对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存在北京一个主中心和上海、广东等多个子中心,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实力呈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2)区域创新资源条件综合得分在地理分布上与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基本吻合,总体上对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呈现正向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基础上,提出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实质为协同创新生态网络的子网络。基于协同创新生态网络的影响视角,结合已有文献的解析,从政府、外部环境、内部环境3个维度提取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因素,增加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确定。以西安市为例,得到影响其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因素的重要度排序,其中宏观政策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关键,其次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协同能力。最后提出完善政府支撑政策、提高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建立高端科技服务聚集区等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城市发展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全面覆盖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的集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超网络方法设计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协调网络和产学研合作网络,构建了基于金融资本和中介作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超网络均衡模型。首先将超网络中社会关系水平、协调度和合作水平作为决策变量,建立了基于关系价值最大、协调成本最低、协调风险最小、合作收益最大、合作风险最小和成本最小偏好下的多目标最优决策模型,利用变分不等式求解产学研协同创新超网络均衡,并分析了均衡条件与意义;最后,基于社会资本和中介的调节作用给出产学研协调创新实现超网络均衡的框架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和产业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实践,对于新时期我国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广西在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建设方面仍然欠缺,尤其是保障机制建设方面作为较少。本文从内部保障机制和外部保障机制两个方面构建有助于广西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效运转的保障机制,以期为广西政府推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智力资本的三维协同区域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者此前的系列实证研究结果,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智力资本的三维协同区域创新模式,并根据协同理论设计了相应的协同机制。通过研究认为培育区域创新能力必须把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及结构资本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考虑,实现两个层面的三维协同,一是区域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的三维系统协同,二是区域智力资本三要素下属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智力资本三维协同区域创新机制的实现主要包括区域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和区域智力资本各要素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机制,以及各要素的子系统与其他要素子系统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1.
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溢出既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内部主要的知识流动渠道,也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形成与演进的关键动力机制.基于各合作创新主体间的技术供求关系,本文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供求均衡模型,采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法研究阐释了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磨合协调期、规范发展期、螺旋上升期三阶段的耦合机制,并分析论述了知识溢出对创新网络、创新主体及区域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及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后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是在一定的协同创新环境下,协同创新各方投入和产出的统一体。通过构建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学研方创新能力、企业方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协同度3个协同创新绩效主因子,并根据每个因子的贡献率/累积贡献率确定其各自权重;基于省域面板数据计算得出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西藏地区)的因子总得分和排名情况。进而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结果,总结得出各区域协同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提升服务。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区域创新网络的作用形成区域经济总体格局。通过对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依据近几年的持续统计数据,对胶东半岛特色产业集群的创新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一方面,区域之间受其政治、经济、管理、文化、教育、科技长期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区域创新环境特点的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直接导致了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决定了区域经济总体格局;另一方面,区域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整合有助于区域内知识创新网络的形成,加速区域内创新主体之间知识的流动、共享、转化,共同提高抵御创新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转移机制可以加快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及共赢。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阻碍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转移成功运行。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转移信号博弈模型,分析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转移成功运行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培育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社会资本通过增进主体合作、促进知识溢出、营造创新环境塑造区域创新能力。选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结合经济距离矩阵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正效应,并同时存在维度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其中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具有更加显著的促进效用。空间效应分析发现,邻近地区社会资本的积累同样有利于本地创新能力的提高。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社会资本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更加强劲的创新效应,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对创新能力呈现抑制作用。因此,各地区要重视本地社会资本的积累,积极构建通达的社会网络结构,充分发掘社会资本在提高创新能力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当前创新实践的重要模式,高校作为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15年江苏省28所高校的联合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UCINET软件,构建了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势、小世界性以及结构洞指数等指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江苏省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具有较低的网络密度和度数中心势,并表现出了明显的小世界性,不同高校的结构洞指数具有明显差异,表明其具有不同的获取利用资源的能力;据此分别针对整体网络和高校提出了创新活动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公立科研机构在中国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骨干引领的作用。然而,有关这类主体面向产学研合作的能力研究却一直空白。在融合技术创新、联盟能力以及组织设计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能力这一概念,并就协同创新能力内部构成与其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转移办公室(TTO)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等提出假设。文中以中国101家公立研究院所为样本展开假设检验,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主动性和关系治理能力对创新社会资本有显著正效应,但其内部协调能力却不利于创新社会资本发展;TTO的设立亦未能显著正向调节内部协调能力与创新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针对科研机构的内部协调困境,论文重点探讨了源于科技管理体制的制约,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网络类型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从网络嵌入性的角度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选择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从关系嵌入(关系强度)和结构嵌入(网络密度)的角度,研究网络嵌入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影响,划分出四类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识别了不同网络类型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耦合效应及其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