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楠 《收藏》2012,(10):178-180
“逸”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唐宋时是以老庄思想为主,追求散逸适怀的文化品格;元明清则是以禅宗思想和审美态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力求清虚冲和为理想境地。佛道思想的这种混杂,在中国绘画史上一方面扩充了“逸格”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强调作为人本因素的集合对于绘画本身的主宰。中国绘画的“逸格”从唐代开始就被赋予了一种脱俗的韵致,宋...  相似文献   

2.
张剑 《收藏》2009,(10):25-29
霍春阳是津门画派代表人物孙其峰的学生,名师的教诲、自身的努力.使其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在中国画坛声名鹊起,后又不断突破前人.充实自己.创立了简淡清和、古朴雅逸的绘画风格,并以绘画格调之高、境界之深而成为当代花鸟大家。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1,(10):I0033-I0033
人生是一种体验,题材的选择和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广阔而丰富的生活中吸取创作的灵感,传统绘画的理念和中国绘画特有的人文气息使我始终徜徉在一股心逸至高的抒情状态中。体验、感知、表现、领悟,一切新的东西都会使我流连忘返,过去的方法、特点、符号以及所谓的风格在新的感知面前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相似文献   

4.
张士增 《收藏》2006,(8):30-31
中国绘画由周泰汉唐至宋元明清,其实一直是重视色彩的,有证可考的秦汉时期,作品大多是色彩斑斓的,唐代更有青绿山水的创立,宋人小品的色彩也令人折服,只是到了元代以后,忽视色彩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这主要是因为文人画的兴起。崇拜文人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中国的文人传统常常影响宫廷、文学艺术界乃至民间。以水墨画为代表的文人画遂成画界主流,水墨形成逸笔草草的绘画被标榜为上品,其他类型的绘画一般都被贬低和忽视了,这主要原因的确在于文人。  相似文献   

5.
策勤 《收藏》2011,(11):37-41
广东国画研究会是民国时期广东画坛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活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绘画团体。其高扬"正名分、绍学统、辨是非、别邪正"的旗帜,致力于维护中国绘画学统,树立国画的宗风。画会开展了一系列的艺术活动,对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尤其是岭南地区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绘画有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之说,绘画作品只有具备摹之形传其神,才能真正达到绘画作品之天趣。武术套路的演练,作为一种表现其独特技击美和艺术美的运动形式,形神兼备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形神兼备"是两者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2,(3)
“杨佴旻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材料基础上,融合西洋绘画的构成及色彩因素,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探索不但在中国,也在世界绘画领域发现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作为山水美的艺术表现,它的早熟首先是以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基础上早期形成的对于山水自然美的审美欣赏作前提,其次是山水诗的早熟作了它的先导,而从绘画本身来看,人物画、佛教壁画中的山水背景更从审美和技法两个方面促成山水画的分化独立和完善成熟。  相似文献   

9.
我国绘画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由单一形式逐步演变为多彩多姿的绘画门类,涌现出众多富有成就的画家和艺术水平高超的绘画作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揭开了中国绘画史上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0.
了解徐悲鸿是从他笔下的"马"开始的,无论是驻足远望的立马,是昂首驰骋的奔马,都带给人们一激情,一种力量,一种美的感受。徐悲鸿,中国现代绘画的奠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学贯中西,为中国绘画的革新与发展呕心沥血;他以笔为枪,为饱受欺凌的祖国呐喊奔走;他倾心教育,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培育人才……为念这位国画大师,展现新中国绘画  相似文献   

11.
正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说道:"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北宋一朝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高峰,以文化底蕴为承托的山水画美学思想蔚为大观,因此产生了许多彪炳千古的大家。自北宋以来,中国山水画沿着其美学观高标逸格的发展至今,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所说的这个"江山",是观者眼中的江山,更是画者纸上的江山。以"林泉之心"解读、描绘江山之时,江山才有了更具文化观照意义上的存  相似文献   

12.
郑楚兴 《收藏界》2012,(9):142-143
四、以形写神西汉《淮南子》提出:"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观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意谓画西施的脸,美而不可爱,看孟贲眼晴大而不可怕,就是表现不出人物内在的精神。以形写神,首先是由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的。古代对于"形与神"的不同观照方式与角度,当时的顾恺之、宗炳、王微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倾向,他们都是主张"神"是至高的原则,但又体现出不同的论述主旨。顾恺之画论强调绘画以形写神,形在先,神在后,提倡重形;而宗炳的画论则体现出轻形的思想,他认为"以形写形"这种绘画活动本身应  相似文献   

13.
乔志强 《收藏》2014,(9):30-35
民国时期的中国画坛,上承清代“以地别为派”的余绪,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三大地域性的绘画流派,即以金城为首的京派、以吴昌硕为首的海派和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派。相比较于具有较为浓郁商业活动色彩的海派和以提倡“折中中西”为鲜明艺术主张的岭南派,京派则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大本营。在京派绘画的发展和民初的北京画坛,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  相似文献   

14.
王蔚华 《收藏界》2011,(8):91-96
清代花卉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组成部分,在西安博物院书画藏品中占有相当数量,它是绘画艺术的珍宝,现选其中五幅作以赏析:  相似文献   

15.
浅论体育绘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起源、哲学基础和美学思想等角度论述了体育与绘画之间的密切联系,阐述了我国原始时期和非洲史前的绘画中体育绘画的萌芽,诠释了奥林匹克绘画大师埃尔尼作品中对体育运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见到《罗可可绘画艺术》是在杭州2010全国集邮展览上。此前只是听说过。我虽然与刘运忠先生从未联系过。但却经常在《极限邮讯》上见到他关于绘画题材极限片的介绍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西方绘画艺术的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关于他的其他故事我是一无所知。近日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他的集邮经历,让我备受感动。可以说刘运忠老师是将集邮和绘画艺术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中国集邮界,像这样执着和痴迷的“发烧”友确实不多。  相似文献   

17.
张丽萍 《收藏》2012,(3):16-24
正安徽省歙县博物馆藏有著名画家黄宾虹、张大千、徐燕孙、溥松窗、吴镜汀、汪溶、汪采白、张君逸八人合作的两开扇面绘画册页,此两开扇面当初应为一体之八面集锦成扇,专供多人合作。这两开扇面绘画册页之外,另附一开叶永康先生的题跋:"此君逸先生赠送歙县文  相似文献   

18.
崔兰珍 《收藏》2010,(12):52-55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度繁荣时期。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民间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同时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使宋代绘画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宋代商业的发展也大大超越了前代,大小城镇兴旺发达,纸币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海外贸易空前盛况,在中国历史上十分引人注目。基于这种社会状况,宋代的艺术市场空前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王琥 《收藏》2013,(9):48-53
清代宫廷绘画在康、乾时期达到了最鼎盛阶段,这一时期的宫廷绘画无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并在乾隆时期逐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宫廷绘画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以文学侍从之臣组成的"词臣"创作群体,他们在从政之余以能书善画而受到皇帝的青睐。这些书画家大多为进士出身,位居要职,董诰即是其中之一。他供奉内廷凡40余年,为官清廉,书画精湛,是清代中期"词臣"书画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20.
贾关法 《收藏界》2013,(10):80-85
在上世纪初至60年代的北京画坛,陈半丁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以其丰富的生活实践、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执着的进取精神,高举民族传统绘画大旗,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写下了璀璨生动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