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下,在新闻界流行着这样一种现象:被某新闻单位批评过的单位,不久便会在同一新闻载体上受到表扬。表扬的口径大抵是:某单位接受新闻舆论监督,闻过即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新闻单位机械地理解批评必有回音,而且认为“回音”必须  相似文献   

2.
贵报有这样一个栏目,叫做《对本报批评的回音》。如果根据栏目下文章的内容去仔细推敲,标题的含义还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单看这条标题,就很容易产生歧义。一种理解,是与报上所要表达的意义一致。“本报”批评了某单位或个人,某单位或个人有了回音。在这里,“对本报批评的回音”中的介词“对”字,所支配的宾语是“本报批评”。  相似文献   

3.
由于职业的关系,笔者每天总要阅览不少报纸,感到报上的批评性报道有所增加,这对改进有关单位的工作,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同时又发现:有些报纸,在刊登一则批评稿后,紧接着又对被批评单位来一个表扬报道,有时批评的与表扬的竟是同一件事。我们询问一位报纸编辑后,方知其中奥妙:原来是为了设法“弥补”一下被批评单位的“声誉”。据了解,出现批评之后的“弥补”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被批评单位上门纠缠。这是因为地方报纸所报道的多是本地的一些部门和单位,距离报道对象近。有的单位和部门,一受到批评,就会找上门来,即使无理,也要对你来个软硬兼施,迫得报社非  相似文献   

4.
漯河市委副书记、市长鲁茂升在该市前些时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上,就舆论监督问题作了发言。他说,我们的各项工作需要新闻单位的支持,新旧单位也需要各方面、各部门的支持,尤其在舆论监督这个问题上,更需要得到理解、配合和支持。前边我讲到“批评难”、“舆论监督难”的问题,光靠新闻单位还解决不了,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不少单位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及时向新闻单位提供信息,反映问题,对新闻单位的批评迅速纠正等等。但在一些单位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有的单位报喜不报忧,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有的被批评之后,不是认真总结教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我们报纸上的社会新闻,基本上都是或表扬,或批评的事件性新闻。近两年又崛起一种以揭示、剖析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心态为主的宏观性(综合性)社会新闻(“大特写”)而且几乎成为一种报道时尚。由此,对它的特点、功能、产生背景、经验、问题等作一番探讨,是很有必要的。特点范围广:它不是及时地表扬、批评某一新近发生的社会事件,而是综合地、概括地揭示、剖析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心态。它当然也反映具体的新闻事例,但并非进行独立的完整的报道,通常也不只—两个,而是有若干个,目的在于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说明问题,使读者对某一社会现象获得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深邃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第三条规定:“新闻与广告必须严格分开,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被报道单位做广告。凡属新闻报道,新闻单位不得向被报道者收取任何费用,凡收取费用而刊播的,应标明为‘广告’。”这一规定,为处理新闻与广告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但是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企业在新闻单位做了广告,同时这家企业又创造了先进经验或涌现的突出的好人好事,这些经验或事迹不少内容与广告内容有密切关系或一致,新闻事实与广告事实发生“重合”现象(以下简称“重合”现象)。能不能和怎样宣传上述新闻,让广告与新闻二者宣传内容“重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报刊上出现了一种可称为“批评性表扬新闻”的新闻文体。这种新闻对于我国的建设和改革事业,对于端正党风和纠正社会不良风气,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谓“批评性表扬新闻”,就是明显兼有批评功能和表扬功能的新闻。例如,前几年曾有一篇震动全国的新闻,说的是黑龙江省有一位飞行团长,在大街上只身与窃贼搏斗,被歹徒刺成重伤,当时围观群众很多,这位军官呼喊围观者援助,可是竟无人上前,致使这位军官壮烈牺牲。这篇新闻就属于批评性表扬新闻。它主要是表扬这位军官的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同时也批评了值得深思的不良社会风气。如果我们留心报刊的话,就会经常见到这种新闻。例如,1991年5月9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颂扬许昌县苏桥镇孟村治保主任杨荣德同志的新闻,与前面所  相似文献   

8.
“你们把本地区的丑事捅到报纸上,这不是给本地区抹黑吗?”新闻界的朋友在一起聊天,普遍对这一类指责感到头痛。新闻以真实为生命,以弘扬正气、鞭笞邪恶为使命。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得讲求一个“准”字,无中生有地乱批评不行,吹牛溜须地乱表扬也不行。但是在新闻...  相似文献   

9.
1976年10月,满目疮痍的中国终于在“四人帮”被粉碎的普天同庆中,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报纸被“文革”禁锢的民主之门逐步打开。“一旦新制度建立起来,对报刊的各种行政干预就必须停业,而将依按最开明与最进步的法律,并在对法庭负责的范围内对出版实行充分的自由。”列宁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后签署的《出版法令》中的这段话,在我国新时期的新闻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和实现。回顾新时期的新闻批评,我认为有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对宏观社会现象的总体批评,二是对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的连续批评,三是对党政领导人的点名批评。新闻批评发展到第三阶段,是政治民主化大趋势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1976年10月,满目疮痍的中国终于在“四人帮”被粉碎的普天同庆中,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报纸被“文革”禁锢的民主之门逐步打开。“一旦新制度建立起来,对报刊的各种行政干预就必须停业,而将依按最开明与最进步的法律,并在对法庭负责的范围内对出版实行充分的自由。”列宁在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后签署的《出版法令》中的这段话,在我国新时期的新闻发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和实现。回顾新时期的新闻批评,我认为有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对宏观社会现象的总体批评,二是对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的连续批评,三是对党政领导人的点名批评.新闻批评发展到第三阶段,是政治民主化大趋势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虽然重视了新闻真实性的教育,但新闻失实的现象还常有发生。例如:某个领导人经常接受下级单位的贵重礼品,群众意见很大,而有的记者却以他某一次拒收礼品为据,把他写成“清官”。某单位平时用公款吃喝之风甚盛,一年的招待费就达两万六千元之多。可是有几次招待上级领导时吃了便饭,记者便作为廉政的典型报道出去。这种想表扬谁就去找好的例子;想批评谁就去找坏的例子;把偶然或一时的行为说成一贯;把个别、局部的成绩或问题说成是整体的成绩或问题的搞法,是当前新闻失实的主要特点。这里面有工作方法问题,也有受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既有表扬也有批评,批评应有分寸,表扬亦应有尺度,然而在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业余作者中,在对两者事实“度”的把握上存在着两种不同倾向:对批评稿件谨小慎微,审了又审,核了再核,唯恐出现闪失招惹是非、贪上新闻官司;对表扬稿件则比  相似文献   

13.
时常见到这种现象:有些基层通讯员“吃了上顿愁下顿”,感到无事可写;而有的则是“左右逢源”,能使身边的事儿经常大量地见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抛开写作水平和技巧不说,根本原因在于有些通讯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比如,片面认为事儿越大新闻价值越大,只有大人物、大单位的动向才有新闻价值,而基层多是不起眼的平凡小事,难登大雅之堂;以为写稿单纯是为了肯定、表扬某单位或某个人的成绩,而很少思考所反映的问题有无普遍性、能否站住脚,等  相似文献   

14.
7月3日《沈阳日报》《群言堂》专栏登载两篇文章,一篇是批评“某商场”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的;另一篇是表扬“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设立‘招商奖’”,鼓励工人为工厂创效益的。批评的没点名,表扬的点名了。类似的不点名批评在各种报纸上经常能见到。我以为,批评也该点名。我国的新闻媒介对批评性报道历来是慎之又慎,哪怕是事实确凿无疑,也往往因种种顾虑而不点其名。如此不疼不痒地拍一巴掌,对制止不良现  相似文献   

15.
何本昌 《新闻界》2001,(1):28-29
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中,不时碰到一种现象,即某些单位的个别人,一旦被媒体曝光了,受到批评,便一触即跳,或抓住批评报道中个别字句与新闻单位纠缠不休,或开口就以“名誉侵权”、“打官司”相威胁。每每如此,一些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和采编人员便大发感慨:“舆论监督何其难 !”“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太差了 !”   毋庸置疑,舆论监督的顺利实施,以及舆论监督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是等不来的。面对舆论监督普遍难这一情势,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己任,依…  相似文献   

16.
表扬与批评是统一体的两部分,合二为一成为有机统一体:新闻的正确报道,这是作对“正面报道”“批评报道”的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不少报纸用为某单位办专版的形式,向有关单位索取一定的报酬,读者把这种“专版新闻”叫“有偿新闻”。这里,分析一下有偿新闻的弊端有五:一是损害了报纸的严肃性,失去了编辑选稿的自主权。二是只唱赞歌不登批评,减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方格稿纸比作沃野,那么,自学成才的通讯员何承业就是一头勤奋耕耘的牛。这是我看了他的那厚厚两大本的新闻作品剪报资料以后,所得出的结论。五年多来,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各级新闻单位写稿,先后被中央和省市十多家新闻单位采用六百多篇通讯报道。这位三十岁刚出头的通讯员用他的一支笔,夜以继日地写工农商学兵,写男女老幼,写表扬,写批评,描述日益美  相似文献   

19.
徐卓 《新闻三昧》2000,(11):30-31
地市报存在舆论监督效果不佳的现象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地市报舆论监督面临不小的阻力,影响舆论监督效果。地市报舆论监督专版少,有的仅只是一种“点缀”。报纸这样做也自有其苦衷。地市报即使有一些对当地有权部门的批评性的报道,也不敢直接点其名,而往往藏头掩尾,甚至把单位名称表述成“有的单位”、“有少数单位”的字样,让读者摸不着底细。一些被批评单位,由于报上没有直接点其名,负责人假装不懂,我行我素,单位  相似文献   

20.
新 闻批评难 ,一直是困扰新闻界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地方新闻媒体 ,开展新闻批评更难。一些地方的领导总是以种种理由 ,限制新闻批评的正常开展。有些新闻媒体也视新闻批评为畏途 ,或怕引火烧身 ,或恐官司缠身 ,避之惟恐不及。部分编辑记者也嫌麻烦 ,怕惹事 ,不愿拿起新闻批评的武器。被批评的单位或个人 ,更是使用各种手段 ,利用种种借口 ,阻挠对其进行新闻批评。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就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帮助我们解决这些糊涂认识 ,指导我们更好地开展新闻批评。用“三个代表”思想认识新闻批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