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是一部叙事文佳作.小说时而从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观察各种人物和事件,时而又让明察秋毫的叙述者跳出来做些解释和说明.这种视角变换的叙事技巧和自由间接引语的话语模式不仅控制着读者的情感,消除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在悄然不觉中站在人物的立场,接受其缺点,进而喜欢她,而且也为读者创设了反讽的语境.  相似文献   

2.
白志坚 《集宁师专学报》2012,34(1):52-56,111
在"季节系列"小说中,王蒙大胆地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在叙述视角使用方面,王蒙采取日常生活中人物的亲历亲为的方式,既使人物活跃在故事中又能使人物跳出故事以反思者的身份引导读者不仅要关注故事本身更要关注其意义;人称使用则突破常规,随着抒情和议论的需要,三种人称灵活自如地交替变化,方便了抒情和议论,也扩展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从而使小说主题变得复杂和多义;这些特别的方式和技巧也决定了叙事手段方面的特别,那就是在叙事的同时使用了大量的抒情和议论;作家直接介入小说,不时地提醒读者,作家所写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其所表达的意义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深入探讨小说《八月之光》综合运用多角度的叙事手法,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讲述故事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巧妙地借助不同的叙事者来建构文本召唤结构:各种眼睛看世界,各种声音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甚至互相抵触,从而刺激读者自己积极参与做出判断。在此,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理论、"游移视点"理论以及"空白"、"否定"等理论对读者解读该文本,挖掘其深刻内涵,都会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历时九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体现了"美国梦"的幻灭。作品通过叙事视角的变化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更好、更自然地把小说展示给读者。叙事视角的转换体现了作者精湛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的先锋性有别于以往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体现在小说叙事的多重性上。苏童小说《罂粟之家》是该类小说的典型作品。表现为:以平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故事的发展;站在故事中人物的角度,却又置身于故事之外,以种种客观的人和物将故事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相似文献   

7.
作为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之间权利控制关系的重要手段,叙事的视角和声音在调节读者对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态度立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爱玛》这部由简-奥斯汀所著的小说无疑是一部叙事文佳作。《爱玛》中不仅仅只是单独从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对各种人物和事件进行观察,同时还让一些叙述者们出来对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加以解释说明。而恰恰是这种视角变换的叙事技巧将读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消除,其中自由间接引语的语言模式又令读者不知不觉间代入了人物的立场,正是因为这种视角和叙述声音的不一致性,给《爱玛》的反讽效果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8.
莫言长篇小说《檀香刑》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角度,拓宽了叙述视野,使小说的叙述时间曲折跳跃,叙述空间错落有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审美度。作家独具匠心之处是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采用了限制叙事视角,让每个主线人物自己站出来言说故事始末,互不干扰,但又互相补充。而第二部分则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把第一、第三部分融会贯通,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详尽地展现开来。《檀香刑》不仅运用了东方文学传统的结构形式(把文章分为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意识流手法,通过主要人物的意识流动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最成功的小说之一,莫里森以其卓越的语言能力和具有创新性的叙述技巧将整个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而又充满悬念。本文将从叙述学和文体学的接舍面对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展现托尼·莫里森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小说独特的文体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来考察《子夜》的结构,会发现它具备了“横剖面”小说的一些基本特点——故事空间化、主题空间化、人物空间化。作品淡化了时间线索,强化了空间线索,章与章之间通过空间的转换进行衔接,每章之中又分为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之间以空一行的空白作为分隔标志,完成从一个场景向另一个场景的转换。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子夜》的叙述结构,给我们重新解读、评价《子夜》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空间角度来看《子夜》,让我们看到了从时间角度(或故事角度)所看不到的东西,发现了其独特新颖的叙事结构。这种现代性的叙事结构与作品中的主题、人物相契合,带有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与鼠》使其成为下层阶级的代言人。评论家将着眼点放在小说中"美国梦"的破灭,人物的悲剧性及男性友谊等几个方面,鲜有研究小说中女性人物——顾利之妻;而多数读者将其视为"妖妇"唾弃,因此,有必要拨开作者多重视角下的迷雾,透视这位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的苦闷,剖析作者对她向往自由的同情。  相似文献   

12.
《檀香刑》从不同人称叙述故事,从人物的不同视角观察感受事物,既增强了故事的可信性和人物的真实感,使读者进入故事,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又使读者跳出故事,反思叙事者本身,产生启人理智的间离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及其《读三国志法》较为系统、完整地从叙事视角、方法、故事、情节、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建立小说理论系统,以"叙事"说确立了叙事本体论、小说创作论、叙事文学方法论的理论意义,也以"叙事之法"提供了叙事文本构成实践及其可操作性具体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理论批评建设,形成叙事传统及其特色与优势,对现代小说发展与叙事学理论建设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时间是纳博科夫小说的主题之一,在《洛丽塔》中,小说的叙事时序体现为时间错乱,叙事时距体现为停滞的时间和转瞬即逝的时间。通过将过去与现在并置,倒叙和预叙叠用,作者营造了一种回环反复的氛围;通过不同叙事时距的灵活处理,作者得以呈现主人公亨伯特的情感重心。叙事时间的艺术化处理令读者感觉到亨伯特生活在挥之不去的记忆中,对洛丽塔的爱是刻骨铭心的。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20,(1):147-150
国际畅销小说《荆棘鸟》叙事中读者与叙述者呈现美妙"契约"关系。通过全知叙事、限知叙事和人物视角变化,建立读者-叙述者和读者-人物连结。自由间接话语融合叙述者与人物双重价值体系,无引导性对话使读者与叙述者共观共评。叙述者评价、时间构思和空间标记构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两性关系理想国,女性立场吸引两性平等爱情观读者。读者与叙述者时而疏远,时而亲密,时而共观,时而共评,关系可谓美妙。  相似文献   

16.
《补玉山居》是旅美作家严歌苓2012年推出的作品,小说借由一个名为补玉山居的客栈窥伺来往的各色人物,作品写了四组人物的人生及情感历程,以珠串式结构链接,叙述视角采用零度聚焦和内聚焦结合的方式,不断在当下与过去之间闪回,小说结尾并未完整交待四组人物事件的发展结果,呈"空缺"状,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与回味。同时,小说还在奇情孽缘故事的讲叙中完成了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对主人公住宅的内外空间进行了描述,这些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也作为时间的标志物存在,尘封着主人公的记忆,又与主人公心理的变化紧密相联。叙述空间的展现突破了传统小说构建的形式和意义,心理蒙太奇手法、“模糊时间”技巧在小说中的运用展现了小说独特的空间形式结构。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中期作品《替罪羊》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一个身份对换的故事,通过人类社会常见的替罪羊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代人受过的无奈境遇中人物复杂的心路历程。本文将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借鉴吉拉尔"替罪羊"迫害范式,分析这部小说,以期深入了解作者对于"替罪羊"这一文化原型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阿占  张佐娟 《文教资料》2011,(32):23-24
电影《罗生门》主体改编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小说用一种近似于意识流的手法写作而成,叙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凶杀案,用主角的非常主观的视角去揣测当事人的心理。电影对小说的改编非常成功。黑泽明用了四种手法讲述了一个杀人的故事,这样就很完整地将小说中的"意识流"的妙处展现了出来。改编后的故事,其电影元素受到了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0.
《双城记》以独特的视角、锋利的笔触,将上世纪英法两国的社会背景展现地淋漓尽致。小说采取沉重、优美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将剧情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堪称是浪漫现实主义的佳作。特别是面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层面的批判上,狄更斯向读者展示了他精湛的写作手法,从其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整个故事的脉络。本文将从时代性入手,结合作品的人物特点进行分析,将《双城记》所展现的来自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批判,回味这部英国古典时期浪漫主义现实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