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服务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与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服务德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德育,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服务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方法。服务德育把教师的"教"看成是教师职业实现的活动和过程;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创新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活动和过程。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活动和过程;就学生而言,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服务自我生成与发展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尽管对各种观点的解释从某个角度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研究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思辩层次上,而没有把德育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因此要真正揭示德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一、构建高校德育实践模式的意义及作用德育实践模式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 ,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出发点 ,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互动中 ,发展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动过程。大量事实证明 ,大学生参加德育实践不仅有利于他们道德认识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他们道德情感的提升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 :一是德育理论教师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教育 ;二是通过德育工作者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是全体教职工的教书育人、服务育…  相似文献   

5.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自觉有效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集体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是深化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但令人遗憾的是,英语教学中有一种抛开思想教育,单纯进行语言教学的倾向,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就这一问题,笔者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杨荣 《上海教育》2000,(6):38-38
我校在1999年3月提出了“把德育活动的全过程还给学生”的德育原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演绎过程,把思索的空间留给学生,使教育过程涌动生命的激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活动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广阔的实践空间,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我们的实践是: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科教学以德育为核心。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科德育正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都已习惯于把分数奉为圭臬。对于新课程以德育为核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教师在观念方面和实践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观念方面,由于学校把教育划分为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专设教导处和政教处,不少学科教师自然把德育看成是班主任等德育“专职”工作者的事;在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来看,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知识、情感、意志、操行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有关德育本质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德育的主体问题争议很大,出现了“学生单一主体论”、“互为主体论”、“主体转换论”等,这些“不同主体理论之所以出现,最主要的是关注我国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从而对单一主体中教师主体的怀疑和否定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教师中心论’,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要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全程、有序、科学、高效,首先要保证德育渠道畅通。寓德育于管理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师表之中是德育的四条主要渠道,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和方式。它们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纵横于学校的全方位,有机地组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系统。而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又决定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主渠道作用。那么如何保证主渠道的畅通? 一、统一认识,明确意义。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是把德育工作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要求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在教书的过程中完成育人的任务。教师的地位,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实际,决定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往往几句话就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起着导向作用。每一个教师都有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优势和责任。“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把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书育人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0.
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已成为广大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整合德育资源,拓展教育思路”的话题谈一些个人的做法。一、挖掘部门德管人才,充分调动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组织成立“德育智囊团”,并定期召开德育研讨会,使班主任德育工作更具科学性。“德育智囊团”,由部里德育经验丰富的同志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针对部里情况和学生思想,经常进行查、排、议、推、带工作。“查”就是查学生心理、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排”就是根据学生问题,分清轻重缓急,排出解决问题的计划;“议”就是根据学生工作的…  相似文献   

11.
德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问题。“德育创新”要求教师进行知识更新,要求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德育创新”的途径包括:更新观念,营造社会大环境;制定长远的德育教育目标,逐步完成德育任务;建设校园文化,在活动中完成德育任务、目标;出校园,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把德育教育、审美教育有创造性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想理念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生物学教师应善于挖掘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说话,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一、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  相似文献   

13.
一、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服务“在2003年教育创新国际研讨会上,“服务“、“产品“、“顾客“、“质量“、“效益“等概念在职教领域中的使用,使人耳目一新。教育学家把“教育“定义为: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也就是说,教育是改变受教育者行为方式的过程。人们往往把受教育的毕业生自然地当成这种“产品“,把学生看成可以进行“加工“的原材料、“坯子“。这种定义和认识,很难准确地把握教育机构与社会,教育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本质。职业教育的“服务“观念为透视职业教育的本质提供了—个新的视角。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机构向社会提供的有关教育与培训服务。职业学校的产品就是学校根据  相似文献   

14.
构建班级德育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四川教育》2004,(5):15-16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5.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卢嘉锡语).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人们往往把科学教育仅作为一种求真的活动,一种获取知识的活动,因此在重视科学的知识教育价值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科学内在蕴涵的善与美,忽视了科学的德育功能.而不能全面的认识、发掘、实现科学内在的教育价值,教师就很难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本文就着重探讨如何实现科学的德育功能问题.一、科学教育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从事现代科学教育的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自觉地弘扬科学的本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熏陶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欣赏型德育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德美、育美欣赏过程中的“参谋或伙伴”式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中道德美和教育形式美的呈现去“涵泳”学生;设计审美、立美化的活动以使学生成长为德美兼备的时代新人;强调运用艺术手段对德育进行审美化改造,变“外求”、“他塑”的“灌输型”德育为自主感悟的德育。  相似文献   

18.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结构是由“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在道德教育领域中.交往的主要形态表现为德育对话。其结构也相应地表现为“主体(教师)-文本(德育素材)-主体(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关系。在德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但为了保证对话的质量与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德育文本(德育课程、教材或相应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把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看成是一个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了?越来越难教!”家长也不时抱怨:“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教!”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教育需要爱与关注。教师所给予的是否就是学生所需要的呢?有一些教师喜欢把自己看成是教育的“权威”,而缺乏和学生平等相待的心态,学生出了问题往往归咎于品行,易把心理问题德育化。曾有一位学生小A,家庭条件优越,成绩也不错,但同学都不愿与他交往,因为“小A品行不端,好拿别人的东西”。老师屡次苦口婆心教育,小A依然我行我素,老师只能叮嘱其他同学提防着点儿。可是随着我和小A交往的深入,我发现他之所以要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